语文教研组

语文资源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语文资源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来源:|编辑日期:2011-01-04 08:26:35|点击数: |发布:45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不待教师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那才是事半功倍。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的重要。一篇文章,通过多读,并在读时做到眼看、口诵、耳听、手记、心想,就会加深理解,长期坚持,受益无穷。我们知道,名篇佳作,之所以久传不衰,因为他有独到的魅力之处。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精品,其艺术造诣本身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教师的每一讲恐怕都有破坏原作的完美之嫌。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可谓一字千金,这一字之妙,千言难表,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势,所以我们教师在授课中滔滔不绝地讲解所产生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讲,有时远不及指导学生“读”来的效果好。“读”如此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呢?我认为:首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即“多读”。除了教课本外,大的方面,有学校图书馆;小的方面,班级设立图书柜。书种齐全,扩大了学生的阅读容量,为学生博览群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的多读,不仅体现在多读一些课外书,更体现在学生因此产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外主动地读书,会加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辅导学生阅读中,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堂上少讲精练,注重能力培养。

1、教给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 浩如烟海的书籍、种类繁多的报纸,学生要一一去阅读,根本不可能,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其根据主要内容或标题,知其大概,决定取舍,让其用速读或跳读的方法略知书报内容要点,为进一步理解奠定基础;教其精读静思的方法,细品味、精吸收。

2、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供自读课外书籍的钥匙。

3、鼓励学生阅读中多思 如遇到疑难处多思,思而不得其解,或查资料,或问他人;在精彩处多思:何以如此精彩?如果不这样写,是不是就不精彩了?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同时要引导学生于无疑处多思,这个观点或结论是否千真万确?相反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毫无道理?这样既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求异思维能力,于无疑处生疑是精思的最高境界。

4、鼓励学生多背,养成记诵的读书习惯 初中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言语感受能力”。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而多背不失为一条最佳捷径。背得多了,语言积累多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对言语器官进行反复刺激,在大脑皮层逐渐形成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语感能力。巴金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没有好好研究过,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5、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这里的“想”即“想象”与“联想”,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想象性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面的毫无生气的,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合理想象才能被激活,共同组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学描写的想象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如果在想象的基础上能展开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触类旁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理解力。

6、变通语言,实现迁移 学生学习了书本语言,写作中只能照搬照抄,是目前阅读教学的一大败笔。因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训练,进行仿句或仿段练习,鼓励其对名篇佳作灵活地加以“变通化用”。

实践证明:抓好课堂的“读”大有学问,然而教材里的几篇课文,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代中学生对“读”的要求,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从课内“读”的小天地步入课外“读”的大课堂,学会欣赏,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