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卢优卫|编辑日期:2009-12-07 19:57:12|点击数: |发布:35
卢优卫
说起语文教学就会让人想起一篇篇的文章,但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学范围似乎一下子广了、宽了,涉及了方方面面,它不再像高一、高二那样,是具体的一课课地教学,它是无教本的教,是需要更高层次和教学要求的教。如何上好高三的复习课,在基础知识方面我制订出了三轮复习方案。
因为高三复习没有具体的教本,所以首先要有一套自编的高三教材及配套练习。这就
必须对《考试说明》从头至尾作一番仔细阅读,对高考要考些什么以及考到何种程度心中要有一个谱。然后针对每一考点,细细讲解,不求快,只求学生能真正地理解与接受。比如关于病句总共有6个小考点,我先是针对每一个小考点都设计了一系列的例题,化抽象为形象,以帮助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然后再综合地就语病这一考点加以练习与强化。总的来说,这样分总结合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这里尤其强调例题的典型性,只有典型的例题才不会混淆学生的思维,才能把考点的把握真正地落到实处。
这就是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的时间最长,内容最多,要求面面俱到,要求扎扎实实,不允许有一丁点儿的马虎与随便,毕竟高楼大厦要能屹立不倒是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上的。
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的查漏补缺与强化巩固。具体的做法是把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所出现的共同的问题集中起来,重新加以整理,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或是考点的延伸,再加以讲解,着重分析这类题目在考点上的体现以及针对这类题目应该采用何种方法。例如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应该是清楚的,也就是说标点符号的本身问题基本上是能加以判断的,可是好多题目并不是如此简单而是把标点符号的用法与整个句子的语意理解结合在一起,于是标点符号的使用就变得非常灵活了,针对这种情况学生的判断是有难度的。我看到了学生存在的这种问题,于是就集中了这类题目,根据考点再加以分门别类,看看清晰的分类,想想其中的奥妙,学生似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然后再选取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加以感悟与深化。第二轮复习是运动的复习,是灵活的复习,是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特别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基础的话,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是关键。
一二两轮的复习主要是关于共性的问题,第三轮复习则是个性的复习,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复习方案。主要有两块构成:第一块是课堂答疑,即学生在教室自修,翻看自己的错题集及相关的讲义,教师下班辅导,当堂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第二块是课后检验,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下课以后我再重新加以整理,配以相关的练习,一般在当天的晚自修请这一学生过去检验他是否已真正过关。如果碰到同类的问题有较多的学生提出来,我就视为共性问题,安排一个集中的时间专门讲解。这一轮的查漏补缺应该说是真正地解决了一些实在的问题,是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的保证。但是这一轮复习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与热情,特别是课后的辅导更需要有无法想象的耐心,因为如果只是课堂答疑,课后不加以强化与巩固的话,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三轮复习我个人认为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要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在考场上灵活地加以应用,我们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讲一个考点、一步一个脚印,既老老实实又扎扎实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于阅读教学,颇为复杂,如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话,我就把它分解为两步曲。第一步是读懂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答题之前首先要阅读文章,而且要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才可以答题。那么如何判断他们究竟有没有读懂了文章呢?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回答三个问题就足以说明他们已经看懂了:第一文章写了哪些材料,第二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即中心的问题,第三文章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表达这一中心的。其实这三个问题也就是一篇文章的基本构成——材料、中心与结构,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三个问题,谁能说他还没读懂这篇文章呢?当然学生往往是不能够一下子就回答出来的,但只要是能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往往也就足够了。事实上不管学生能回答多少,带着这样的三个问题去读文章最起码能让他们心中有个底,对解题是大有帮助的。第二步是力争做对的过程,也就是在学生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来看题与答题。这里我强调“三定”:第一“定向”也就是要弄清楚题目考查了哪一个考点,是关于材料的还是结构的还是主题的;第二“定位”,明白了出卷者的意图后就应该确定答案的位置,是从整篇文章的角度来回答问题还是应该从某一个段落里去寻找答案;第三“定式”,即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何种方式加以表达,有时是从文章中直接抄写过来,有时是利用段落中的关键语词组合成句,有时则完全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心中有“三问”,只要学生心中有“三定”,只要学生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得到基本分是没有什么大碍的。
这“两步曲”我也应用于诗歌教学,只要稍作变通即可;至于文言文教学主要是讲究字词落实与文意疏通,因为篇幅关系,这里暂且不提。
语文考卷中的最后一题作文60分为各科考试之最,如何得分各显神通,这里我只做批改介绍。作文的批改量大效差,而高三的作文写作又特多,如何既批改好作文,又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实际的得益,我大胆地参照了高考阅卷的方式:即由我任大组长,由主动报名要求改卷的学生任组员,进行作文批改。整个过程共分五步:第一先由我把两个班级100来篇的作文粗读一遍,挑出十来篇作为样卷;第二选取要改卷的四位学生精读样卷,一般给予一天的时间,第二天的晚自修向我汇报感想----主要是从样卷中得出来的批卷的标准和对部分样卷评分的不同想法;第三步每人分发20篇左右不同类型的文章,给予一到两天的时间自主批卷;第四步每个学生把自己批卷的结果上交于我,我最后审查把关,并根据他们批卷的情况,与其交流,交流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样的文章稍作修改就会是好文章;最后把好文章公布于众,张贴传阅。这样的批卷教师不仅不轻松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可是对学生的益处则是显而易见的。改卷后,学生都很有感触,往往根据自己的改卷心得把自己的作文重做修改或另写一篇,在以后的作文里显然字迹清晰、结构清楚,内容也有很大的改观。我的批卷方法出台后,一开始学生还将信将疑,后来则踊跃报名,可是每次人数有限,以至于有很多学生提出来要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在紧张的高三这实在难能可贵,我想这次高考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与这样的批改方法与学生的写作热情确实密不可分。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缓慢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注重感悟的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我们要跟着《考试说明》细嚼慢咽,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布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想正是因为我在这样做,在踏实地这样做,才取得了今年高考的可喜成绩,两个班级参加高考总共100人,其中13个上了120大关,最高分132分,33个110分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