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评析》评议
来源:陈隆升|编辑日期:2009-12-06 12:08:02|点击数: |发布:35
《新课程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评析》评议
陈隆升
张颖在《新课程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评析》(《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考试出现了一种生活化取向,并认为这是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语文作为母语课程的资源优势,也体现了新课程关于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基本理念。
作者详细分析了2004和2005年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发现各省区的中考试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的趋向,注重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注重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考查语文能力成为各省区命题者的共同理念与追求。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题目内容生活化,有贴近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内容;有追踪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关注大众生活的内容;有体现地区性生活的内容。二是题目类型体现了生活化,有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作为题目命制的蓝本;有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有的题目需要联系生活进行回答,题目设计向生活辐射。这种命题生活化的倾向不仅淡化了学生对语文考试的隔阂感,也淡化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中的距离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语文就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经过深入剖析,作者也发现了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有许多生活化的试题没有立足语文,而是游离了语文,被生活本身或者其他学科泛化了,直接影响了语文考试考查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价值与目标的实现。有些试题出现了为生活而生活的倾向,刻意追求试题的生活化,在题目中强加了一些对语文考查并没有实质性作用的陈述,明显淡化了语文考试的特质。
在分析了语文考试生活化的经验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之后,作者进一步指出,语文考试题目的生活化取材只是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的某些外显形式,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的实质应该是“为生活”,即把语文考试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考试语文与生活语文的对接。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美国的两个体现了生活化目的的测试例子,一个是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阅读测试,把阅读测试的情境分为四种: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命题者力图还原阅读活动的生活真实,使阅读测试与生活阅读之间的差距尽量得到缩小。另一个例子是NAEP(国家教育进展评价)中的母语写作测试,把写作分为三类:叙事性的写作、资讯性的写作、说服性的写作,这种划分方式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写作活动出发,关注写作主体在真实的写作活动中的不同目的。而我们的语文评价却对学生的真实语文活动关注较少,是“生活语文”与“考试语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通过中外比较,作者认为只有将思路转到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体察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最需要的是怎样的能力,才能更高效也更有益地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最必需最有用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能力应该成为语文考试的重点。
我们的语文考试内容向来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考试与真实的生活之间存在着一段很长的距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传统科举考试的影响,也有许多现实因素,更有语文考试命题与评分的技术造成的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并已经在实际的考试中得到了重视。语文考试出现的生活化取向应该是一个大方向,“考试语文”与“生活语文”之间的巨大差距应该逐步缩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要把握一个“度”,因为语文考试毕竟是以考查语文知识与能力为主,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固然要以生活材料为载体,学生对考题的回答也需要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但如果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特质把握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为生活而生活的倾向,进而会出现泛化语文的现象,有许多地方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中就已经出现了学生只需凭基本常识和生活经验就能答题的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