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卢优卫|编辑日期:2009-12-07 20:08:27|点击数: |发布:35
今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要求学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我的心猛得一惊,我突然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沉默!确实,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民主、平等成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讨论、交流则是必备的教学流程,于是,课堂中,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表达,尽现个性的魅力。可是在热闹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思考:学生真懂了吗?这热烈的交流真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吗?这踊跃的发言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我建议:语文课,请还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
静默,能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在如今的各类展示课上,新课导入往往声情并茂、异彩纷呈,但有个老
静默,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翅膀。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但是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意无穷”,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我们对于这种情境的体会,大概就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任由心灵的飞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这一切都表明语文课堂需要的是静默,而不是热闹。一如诗歌《山居秋暝》的学习,我让轻扬的音乐伴随着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似乎看到那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迎面走来,似乎感受到月照、泉流、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下那一幅又一幅灵动鲜活的画面,这样的意境又怎是用几个简单的“清新”、“宁静”、“自然”之类的语词所能表露的呢!也恰恰缘于这样的想象,学生才深深地体会到了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样的想象正缘于课堂的静默,缘于学生心灵的沉静。可惜的是,在现今的课堂中,教师们往往抛弃了语言的本质的品味,折断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而代之以繁复的漂亮的媒体再现。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有一个课件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衣袂飘飘的公子伫立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头上一挂残月。这种画面,形象是形象,具体也是具体,却没有让学生依凭着秋天的晨风,秋天的残月,和依依的杨柳,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此时此刻词人心中的千般凄苦万般愁怨及无尽相思……许多年之后,也许学生想起这首词时,记住的是那个画面,却没了自己的思想。本来,一千个学生可以由此读出一千个柳永,而一幅画面却可能将一千个柳永变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柳永。要让学生体会此情此景,我们只能给予学生纯净的课堂,在静默中启发学生进行合理地联想与想象,从而悟出文中百味。让我们在静默中感受意境,让我们在静默中走向诗人,让我们在静默中放飞心灵。
静默,能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表情是内心情感的最直接体现”,我说静默就是学生的表情,静默就是学生情感表现的最高境界。在语文课堂中,多的是文学作品,只要我们能给予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多的则是学生情感流露的可能。那是一次作品的选读,一个学生选了《一碗阳春面》,小说挺长,声音又细,读得也不动听,下面一片叽叽喳喳,我本不想让他继续,但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没有出声制止。随着时间的流逝,选读的声音越来越模糊,而出乎意料的是,教室里却越来越安静,安静得似乎要迸裂开来,终于那个选读的男孩哭出了声音,终于带着哭腔读完了结局。一直到最后,教室里都是一片安静,同学们始终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十七岁的天真的年龄终于以静默的方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在静默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真挚的情感,在静默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情感的成长。是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这就是心灵的感悟。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为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而悲叹,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流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想这一个个的感动,这一声声的悲叹,这一次次的奋发,这一滴滴的眼泪,正是我们情感的流露,正是我们心灵的再现,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静默中得到了升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才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正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我,并能进一步地规划人生。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中充满了欢歌笑语、激情洋溢,这个有声的世界给了我们民主的天空,那么,我更期待一个无声的天堂,在这个天堂中有着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