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哪些指示不可少

来源:卢优卫 |编辑日期:2009-12-07 20:03:49|点击数: |发布:35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确实,新理念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却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误,在阅读教学时产生了一些偏差,惟学生自主,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丧失了教师应有的指示作用。我们应该明白,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示还是不可少的。这里,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指示:

一、组织指示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学生讨论这一环节,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又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引发并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这确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些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根据要求进行活动,而是讨论一些与文本理解并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如一次听《琵琶行》公开课,教师提出“诗人白居易为什么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歌妓产生共鸣”,要求学生就“共鸣”展开讨论,而坐在我旁边的两个男生却在互相倾诉对歌星的爱慕,接着又转入到唐伯虎的身上,最后得出结论:白居易肯定也是个风流才子。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不时地巡视教室,及时地指示学生,做好课堂的组织工作,而不是高高地静静地站在讲台前。另,讨论以后就是学生的踊跃发言,在主体发扬、个性膨胀的今天,学生往往不甘示弱,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剑拔弩张、气氛紧张,教师就应及时地进行调控,组织、引导学生有礼有节、有论有据,而不是说站起来发言就是主体,就是个性,就是上帝。

二、知识指示

文学作品具有多元性,学生可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独特的解释和体验,体现出鲜明的审美主观性。但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却是说一不二的,而学生因为课外阅读面不广,往往根据自己的感觉作出推测与理解,从而有可能产生错误。如一次《再别康桥》的公开课上,学生齐读了全诗后,教师要求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原文是:“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感觉这首诗充满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它感觉像一杯红茶,又有着咖啡的苦涩,但又没有冲破奶茶的甜蜜。当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什么时候写的,我的感觉应该是作者在花甲之年离开他久居的康河在星光下的海上所作。”而事实上,此诗是徐志摩在1928年从欧洲第三次回国途中在中国海上回忆而作的,当时他只有30来岁。学生的感受显然有个明显的知识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作出明确的指示,而不能因为学生的自圆其说就淡然处之甚至作认可状。而事实上,在那堂公开课上,面对如此发言,教师的评语是:“哦,很好,对茶文化很有研究。还有其它同学发言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样的遗憾难道还应该让它再次发生吗?

三、文本指示

在阅读讨论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往往是大而空的,他们往往强调自己的生活体验,强调自己的看法与理由,而忽略了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要素。例如,一位教师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最后一环节是让学生讨论“生辰纲被劫了,那么杨志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开个精武门把中国武功发扬广大,有的说可以去经商做个大老板,有的说应该自杀以死明志,有的说应该去官府自首以待东山再起……这里,学生的主体可谓是得到了“大尊重”,但是他们说得对吗?可行吗?对杨志的把握准确吗?对杨志的理解到位吗?一位专家是这样评论的:课堂气氛真是活跃得不得了,但是学生这样乱说乱讲算不算得语文教学、算不算得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最终目标?我想,“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组合,“语文教学”怎么能对语言与文字漠然视之、置之不理呢?作为学生当然是大刀阔斧的多、精雕细刻的少,那么作为我们老师则应该起好必要的指示作用:分析人物切莫脱离了文本,应该从文本出发进行细说。

四、引导指示

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深或浅,或正或偏,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教师首先必须进行筛选,哪些是没有价值的,哪些是有价值的。然后,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哪个先讨论,哪个后解决,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组合起来可以解决哪个大问题。只有经过教师这样的处理、这样的组织,课堂讨论才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才是一个有效的讨论,否则,就有可能变成学生问什么教师就答什么的“问答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灯下漫笔》时,就全开放地让学生提问,学生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问作出解答,整堂课就在师生的问答中开始与结束,但课后问了几个学生仍然不知所云。课堂教学毕竟不是答记者问,学生也不可能像记者一样条理清晰目的明确地加以发问,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示。另,在对问题的阐述中,学生往往就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作出解读,而学生毕竟是年轻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深入地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一位教师在《项链》的教学中,在师生共同讨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设没丢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会有哪些走向?学生为玛蒂尔德设制了种种可能,最后得出结论她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而加深了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理的理解。紧接着又提出:十年的艰辛对她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对玛蒂尔德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对人生的意义形成了共识。确实,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的感染熏陶和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如果教师放弃自己引导和促进的职责,任由学生自主化,学生就不能享受到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拔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

总之,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现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所以为了追求教学的惟自主化而使得教师主体地位旁落,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不全面的。我呼吁:请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乱说,请让我们给他们做好应有的指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