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卢优卫 |编辑日期:2009-12-07 20:02:24|点击数: |发布:35
教学必有教学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何为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一个怎样的生成过程,这些是值得探讨的。
一、教学内容由谁“定”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四种:一是由“教参”来定,二是由教师来定,三是由学生来定,
四是由师生共同来定。由教参规定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弊端则是显而易见的,这应该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了。由教师专断教学内容,也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教师毕竟不是学生,教师就不能替代学生去读去想,教师就不能完全清楚地知道学生想读什么想要什么想解决什么,教师就不能擅自地替学生作主这节课应该教什么。由学生作主似乎吻合新时代的需要,新课标创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这好像是没有异议的。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事实,学生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体验往往是缺乏的片面的,他们的思想认识往往是肤浅的感性的,他们往往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中去,而对不喜欢的内容则是厌恶、抗拒甚至逃避。比如有好一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诵读咀嚼古诗文,喜欢随意享受快餐文化;不喜欢冷峻深遂,喜欢轻松幽默,甚至是对鲁迅的作品,态度也是褒贬不一,模棱两可。这一切无可非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切的完全有可能的存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漠视学生的这种现状,不能放任学生的自作主张,更不能一味地强调自主、兼听照办。老师是要学会尊重与赞赏,但也要注重帮助与引导;老师是要学会民主与平等,但也要注重把握与调控。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既要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需要出发,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师生共同来定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精神,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教学内容怎样“定”
首先,应该由学生自主提出学习内容。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自读中,教师不作明示或暗示,不左右和影响学生的思维。自读之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决定文本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自己感到困惑无法解决的问题。个人选定后交给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学习的内容;之后小组再交给全班讨论,形成班级的共性学习内容。比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学生提出了应该了解的内容有:故都有哪些秋景、故都的秋景有怎样的特点,是不是北平所有的秋景都是这个样、怎样来解释香山红叶这一艳丽之景,为什么要去写南国之秋。又提出了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郁达夫是个怎样的作家、他当时的处境如何、他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写作此文的,散文的结构有什么特色……其次,教师应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删选。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内容有些是没有价值的,有些是过于零碎的,有些倾向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在此文学习中就有学生提出“蟋蟀耗子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吗”这类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做好删选工作,而对这个别学生可以采取在课外进行单独交流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弃之不顾。再次,有时候,教师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学生却言有不及甚至不言不及,那么教师就有责任去补充去深化而不是完全随学生的意愿投学生所好。比如学生对作者表达的细腻性兴趣不大,缺乏对语言的细细品味,又如学生对秋天这一意象理解比较肤浅,因而我就提出了以下问题供他们讨论:(1)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郁达夫是如何进行细腻刻划的?请自由找出几个句子加以评点分析。(2)秋天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请列举古人写秋的名句,并谈谈人、秋与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教学内容的生成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质量的把关与深度的拓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切实学生实际需要的。
三、如何看待教学内容的“定”与“变”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不断地得到补充与修改,甚至可能会“改弦易辙”。比如一次在按学生提出的要求鉴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刚强善良坚贞的美好形象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刘兰芝的自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自杀之前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