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诗经〉三首》注释及课前提示质疑

来源:毛刚飞|编辑日期:2009-12-06 16:55:16|点击数: |发布:35

《〈诗经〉三首》注释及课前提示质疑

毛刚飞

高中第三册语文新教材《〈诗经〉三首》中有几个解释和课前的提示我觉得有点不妥,现表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

疑一

《卫风。氓》中有一条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注释。教材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认为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边际,反衬女子怨愁的无边无际”更妥。由“岸”“泮”联想到女子自己的无边的怨愁,从逻辑上是很自然的;而且“怨无边”从文意上看,更能同上一句的“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吻合。理解为“反衬男子的反复无常”,虽说是照应了下文,但是不能更好地体现女子那种对男权社会的朦胧的反抗意识。陈起源《诗经直解》里说:“氓本窭人,乃此妇车贿之迁,及夙兴夜寐之勤劳,三岁之后,渐至丰裕,及老而弃之,故怨之深矣”,从此我们也能得知理解为“怨无边”更合情理。王力的《古代汉语》理解为“自己的愁怨没有尽头”,也可一证。

疑二

邶风。静女》把“贻我彤管”中的“彤管”释为“红色的管乐器”,我认为不妥。朱熹《诗经集注》对之释为“未详何物”。《词海》里对“管”有这么一条注释:“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如竹管,自来水管,又特指笔管,《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我认为词海对“管”的解释只对了半句,即“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而最终把“管”理解为“笔管”则是不妥的,我不太明确笔管产生在何年代,但如果要送爱情信物,绝对送笔而不会送笔管。山西古籍出版社的《诗经》普及本把“管”释为“竹管”我认为也不妥;王力将“彤管”释为“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就是下文的‘荑’”。我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释为“铜乐器”不太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且同后文的“自牧归荑”不能照应。根据诗歌的原义,那个漂亮女子送“我”的不是铜管乐和“荑”两样东西,而只能是一样,也就是说“荑”和“彤管”是同物,即“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而且我们大家都知道,《诗经》惯于重章叠句,个别字词变换一下,其意思不变,“管”和“荑”即属此种情形。郭璞《游仙诗》里有“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之句,如果和“彤管”相比较,我们可以断定“管”就是“荑”。当然我们把王力先生的“红色的管状的初生的草”再体味一下的话,觉得表达上也有不妥之处,管是管状的草,此种解释犯了概念判断的大忌。其实,管状的草应该是中空的,这种草如果用嘴去吹的话,可以发出声响,很有乐感。这里的“彤”红色无疑,是初生草的颜色,另外也象征着吉利,象征了甜美的火红的爱情。

疑三

如果上面说的有道理的话,那么另外的一条注释也是值得商榷的。“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从诗歌的上下文看,这里的草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东西,越是普通的东西越是显得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