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古诗文教学

来源:毛刚飞|编辑日期:2009-12-06 16:39:53|点击数: |发布:35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既影响了语言,本身又积淀在语言当中。文化和语言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着特定的背景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得非常重视语言的文化含义,得从有关的语句中从作品的上下文去深入地挖掘,也只有这样,学生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文化意义,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化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一.从文字的造字方法去体会相关句子的文化含义。

申小龙说:“当我们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面对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确实,中国汉字其实是文化的浓缩,正如余光中所说的:“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有必要从字形上去把握的意思。譬如,“爨”,是一个会意字,我们从字型中就可以明白它是“烧火煮饭”的意思。当然汉字更多的是形声字,有声符,有形符,有时我们从一些相关的形声字的形符着手就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文化含义。譬如说在《孔雀东南飞》中,写到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时候,诗歌中这样写道:“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光市鮭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形旁着手,有巾旁,有金旁,有鱼旁,有革旁,有玉旁,有丝旁,有马旁,从中不难看出太守家的富豪,其实这也更能从侧面反映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忠实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再譬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是这样描写王熙凤的“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在这一段描写中,我们也可以从形旁入手,有金旁有玉旁有丝旁有衣旁,并且色彩缤纷,我们从中不难看到王熙凤的富贵,她在贾府的独特地位,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王熙凤是想方设法把好东西往自己的身上挂,这也不能看出她的世俗和审美趣味的低下。我觉得在以上的两个语段中,字形是一把解读作品人物心灵的很好的钥匙。

二、从相关的礼仪制度去挖掘文本的文化含义。

礼仪是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某种特定的礼仪其背后是深层的文化底蕴。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真正了解这句诗的含义,就得明白有关朝服的相关制度。在古代,衣服的颜色其实表明了地位的高低。“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陋室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就是这样的所指。穿红著绿的是有品位的官员,而黄色只有帝王才能享用。“黄袍加身”就是登基为帝。按照唐代的制度,朝廷名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白居易作为一个朝廷谏官一贬再贬流放到偏僻江州着青衫的九品小官的的痛苦的心灵;同前面描写中的“往往取酒还独倾”对应阅读,用“倾”而不用“饮”也正是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悲怨。再如《鸿门宴》里有这样的语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动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只是作一简单的翻译而匆匆过去,那就没有了解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义。按古代礼仪,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地位差别的。以东向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其次是北向,其次是西向。在这里,这样的座位安排顺序可以看出项王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张良更是连坐的资格都没有。我们从这个细节中不难体会出项羽的刚愎自用和目空一切的性格,也可以感受到刘邦所受到的轻辱和侮蔑。

三、从历史背景去解读解作品的文化含义。

作品总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作品中的人物也离不开相关背景的牵制。因此,真正要走进言语的深层,就不能不离开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否则,阅读和欣赏会显得隔膜。譬如在《孔雀东南飞》中有刘兰芝改嫁的事情,有些同学就显得奇怪:刘兰芝是一个已婚的女子,为何会有条件那么好的人去追求?先有县令的第三郎后有太守的第五郎纷纷来登门求婚。其实,在东汉那个时候,还没有更多的对妇女婚姻等礼节上的限制。所谓“好女不嫁二夫”“好马不吃回头草”等观点都主要是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再譬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同学就不理解,为什么侯赢会自杀,这难道不是对生命不珍惜的一种表现吗?其实,要真正理解侯赢的这个行为,还得理解当时普遍流行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他的自杀是对信陵君的鼓舞,也是对信陵君的忠诚,更是对前面所说的观念的履行。另外,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的描写:“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的《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吧了!”到了后面,贾宝玉问黛玉读书情况时,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仔细地体会这两段话,很有意味。其实,黛玉是博览群书的人,但是当贾母问她读什么书时,她就回答得很谦逊,并且说只刚念了《四书》,在她认为《四书》是经书,是传统观念所提倡阅读的。但是她听了贾母的话后,她从中读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含义。她认为自己说错了话,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了什么书时,她自然作了别样的回答。《红楼梦》一书描写看似琐碎,其实蕴涵了无限烟波,如果真正想了解这些描写的内涵,就不能离开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四、从诗词中的相关典故了解作品的文化含义。

在诗歌作品中,作者会运用许多典故,典故本来就是文化传统的一个浓缩,所以典故带上了浓厚的语用的文化意义。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里有《阁夜》一首,其中对“三峡星河影动摇”作了这样的解释:“倒影在三峡中的星摇曳不定;星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应该说这个解释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浅层次的。代表唐诗研究最高成就、最有权威性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里有陶道恕先生对《阁夜》一诗的赏析文章,他是这样说的:“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