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求“小说细部关联” 重组“鉴赏教学内容”
来源:陈隆升|编辑日期:2009-12-06 12:25:34|点击数: |发布:35
推求“小说细部关联” 重组“鉴赏教学内容”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鉴赏教学为例
陈隆升
为了克服以往上小说鉴赏课时的空泛现象,我这次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吸取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方法,主要从小说的“细部”出发组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描写入手,推求其中的内在关联,从中体悟小说的艺术魅力。推求内在关联,是人对事物及自身进行正确认识的基础条件,自古以来,人们推求内在关联的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数字符号为工具的抽象化推求,如自然科学就是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形象化推求,如文学艺术就是用这种方式。就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内在关联,文学形象就会如一盘散沙,塑造不起来。在对文学作品鉴赏时,只有让学生透过形象的语言找到这些隐含的内在关联,鉴赏才能深入下去,而不会停留在语言表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组,突出“细部”鉴赏,引导学生推求“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品味小说在形象塑造与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一、“推求小说细部关联”课例概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二课时。第一阶段是陈述性鉴赏知识学习阶段,我向学生介绍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鉴赏方法,主要介绍“先事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两种推求内在关联的方法。金圣叹认为“夫文章之法,有先事而起波者,有事过而作波者”(1),所谓“先事而起波”是指事先埋下一笔,先“因”后“果”,鉴赏时要善于推求出来,他举了一个例子,如小说开头写酒生儿李小二夫妻,并不是单单写林冲在牢城营里有一个旧相识,而是“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而所谓“事过而作波”是指事后补叙原因,先“果”后“因”,如写火烧草料场,先见草料场大火,为什么起大火,之前没有明确交代,后来在山神庙前通过陆虞侯三人的对话补出原因。金圣叹这两种对内在关联的推求均是从小说的细部描写入手的,有实实在在的路径可寻,不是泛泛而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与讲解,我想让学生了解金圣叹这两种鉴赏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小说鉴赏方法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鉴赏内容,离开了具体内容的方法是无效的方法,所以我们的鉴赏一定要从细部描写入手。
第二阶段是程序性鉴赏知识学习,让学生仿照金圣叹的方法从细部入手进行“推求内在关联”式鉴赏。先由学生在通读全文把握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各自寻找“鉴赏点”,然后我把学生找到的“鉴赏点”加以归类,主要按“先事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分为两大类,交给大家讨论,学生兴趣很浓,讨论气氛很热烈。学生的鉴赏点主要集中在小说对“风雪”的多处描写(含正面与侧面)、对“火”的多处描写、对“刀”与“花枪”的多处描写、陆虞侯三人的语言描写等方面。讨论分两步走,首先讨论“先事而起波”这一类,因为这是从原因出发探求结果,所以这一步讨论进行得比较顺利,不少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如,有学生说:“第五段写林冲去街上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就是为了第十二段写杀陆虞侯时‘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先垫下一笔,可见作者笔力很深,经络相连。”有的学生说:“第七段写林冲去接管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正是这场大雪压倒了草厅,林冲才到山神庙住宿,从而听到了陆谦三人的对话,这才打消了安心服刑的念头,走上了复仇之路。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我们不能孤立地看这场雪,这场雪其实起到了推动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一位学生对小说中的“火”的描写进行了鉴赏,他说:“第七段写林冲看见老军在里面向火,点明这里有火,这才引出第十段写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因果合理,环环相扣,写得很自然,不留痕迹。”这位学生说完,马上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这里还表明了后面的大火不是由火盆内的火引起来,是有人故意放火。”在学生讨论之后我作了简要点评,表扬了同学们看书很细致,能够围绕“先事而起波”合理地推求出了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进入第二步讨论,鉴赏“事过而作波”。这一步开始进行得不够顺利,有许多学生鉴赏的仍然是“先事而起波”,于是我又用上面金圣叹所举的例子进一步作了解释,这样学生才围绕“事过而作波”开始讨论,其中有三位学生很到位,在我看来是有一定的创见,一位是鉴赏第五段“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他说:“为什么这几天又不见陆谦等人的动静了呢?作者在第十一段才通过三人在山神庙前的谈话揭示了原因,(读课文)数内一人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难怪这几天不见人影,原来躲起来密谋去了,想出了这么一条自认为是周全的毒计。这也正可以合理地解释前面林冲的纳闷,不见三人动静,自己反而被抬举到草料场去了。”这的确是非常精到的鉴赏,这位学生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想起了掌声,大家一致赞赏他的独到见解。还有一位同学鉴赏第十一段“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她说:“先写大火燃烧的情景,不说原因先说结果,然后在后面通过三人对话揭示原因,看这一句‘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哪里去!’让坏人自己交代原因,可见是这般坏人一步一步把林冲逼上了造反的道路。”另一位同学在鉴赏中找出了隐含的因果联系,也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她认为:“林冲在山神庙里没有灯,也没有月光,怎么能看清庙里的东西呢?主要是因为外面有大雪,是雪光的映照使他看清了庙里的东西。”这个看法与金圣叹的评点意见“雪耀里因当见之”不谋而合。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鉴赏不到位的现象,如有一位学生说课文中描写风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坏人,也有的学生认为风雪和火的描写是象征了黑暗势力使林冲在雪与火中煎熬。对这些说法,大部分同学都反对,认为在小说的细部之间找不到合理的因果联系,太牵强附会。我也支持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并进一步强调小说鉴赏不能脱离具体的文本细部,脱离文本的随意附会不是真正的鉴赏。
第三阶段是策略性知识学习,重点是反省认知学习,由学生谈鉴赏体会。在这一阶段,学生先分组发言,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代表的发言要综合本小组意见。综合起来,学生主要表达了这么几种鉴赏体会:一是认为通过这种鉴赏方式,对小说的鉴赏更加深入了,以前学小说只学一个大概的东西,没有深入小说的细节描写中去推求因果联系;一是认为通过这课书的学习,学会了鉴赏小说的一些方法,以后读小说尽量也用这些方法去鉴赏;一是认为在这课书的学习中,透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更加了解了主人公林冲的性格发展,明白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是怎样被一步一步逼上梁山的。一是认为这种鉴赏方式很新颖也很好,自己明白了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因果联系,以后在读小说的时候不要光看一个大概的情节,而要看仔细一些,争取品出语言背后的因果。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通过对“先事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两种鉴赏方法的学习、对细部之间关联的推求活动以及自我的反省总结活动,他们的鉴赏已经深入到了小说的内部,他们对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了一定的真切体悟。
以上是本人在小说鉴赏教学中作的一点尝试,学生学习了中国古典小说鉴赏的两种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了亲身体会。这里最有价值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领悟小说鉴赏中的内在关联,找不到内在关联的鉴赏必然是牵强附会的、虚假的鉴赏。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绝”,就是因为他善于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