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好课是“读”出来的

来源:陈隆升|编辑日期:2009-12-06 12:23:46|点击数: |发布:35

好课是“读”出来的
陈隆升
联系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对“朗读”还挖掘不够,在日常课堂上对“朗读”的认识还不到位,“朗读”在大多数时候仅仅起“点缀”作用,要么是在开头放录音磁带给学生听一遍就了事,要么就是分析完课文之后让学生齐读一遍就结束。朗读始终处于“半死不活”的尴尬状态,始终处于配角地位。
为了给朗读正名,为了让广大语文同仁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我要大胆地说一声:好课是“读”出来的。
远的不说,单说2004年暑假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大赛中,凡是上得比较成功的课无一不是贯穿了一个“读”字。上《哀江南》的那位教师一句“山松野草带花挑”,一个独具特色、声情并茂的“挑”字就把学生给挑动起来了,把学生挑进了历史沧桑和亡国之痛的悲伤情调中。上《故都的秋》的张悦老师用她那低沉而忧郁的声音一读“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就把学生带进了“清、静、悲凉”的秋天。上《将进酒》的那位北方汉子一句激越悲壮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的江水就在学生面前化成了浇愁的酒和苦涩的泪。这些教师的语文课堂都是通过“读”来支撑的,通过声音引导声音,通过声音唤醒心灵,通过声音点燃激情,把学生导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语言情境中。这些成功的课堂结构如果抽掉了“朗读”这个支撑点,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顷刻之间连环倒地。
朗读为什么有如此的奇效?我们再深入一步去看,就会发现朗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与汉语文的特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重视朗读其实就是重视汉语文的特性,重视朗读教学就是紧贴汉语文的特性开展教学。张志公先生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这本书中说过:汉语文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主要靠语序和辅助词来表示语法关系。这样的语言文本最适合朗读教学,反过来说,通过朗读教学也最能触摸到汉语文本的本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暑假期间为了进一步充实我的文言文无标点教学实验体系,我系统地阅读了《中国历代教育论著选》,从《学记》开始,一路看下来,我发现元代有个教育家叫程端礼,他写了一本书叫《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本书对后来的汉语文教育影响非常大,元、明、清三代的国子监都把这本书列为学生必读书。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古人语文教学计划和详细步骤都记载下来了,从他所记载的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每个环节都安排了先生一句一句带读,学生一句一句跟读,而且还规定了读好一篇课文的标准,那就是“读一百遍,背一百遍”,读和背都要做到字字句句分明,节奏明显,句读合理。这些优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结晶,是在汉语文的特性中生长起来的,值得我们借鉴。最近我在读余秋雨的最新著作《借我一生》,这是一本回忆文字,书中写到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余秋雨回忆他在上海读初中时,当时的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长段力佩先生曾下文要求所有的中学生毕业时必须在肚子里“烂掉五十篇古文”。在这里,“烂掉”这个词用得是多么形象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深刻,它直逼汉语文的本性,道出了“朗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有力地反衬出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是多么的空泛多么的浮躁。空泛浮躁的语文课堂正在急切地呼唤朗读的回归。
回归朗读就是回归汉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唤醒充满感染的课堂。在当代语文教育界有一批特级教师已经走在了回归的路上。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今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特级教师的成功主要得力于朗读功夫。黄玉峰上《药》这篇小说,整堂课主要靠朗读,他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已经下去了”开始就通过声音把学生拉进了一个充满血腥的晚上和一个弥漫着愚昧的世界;洪镇涛上《最后一次讲演》,用激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悲愤之情在课堂的上空爆响;韩军上《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节课就用了17分钟朗读这首诗,学生被深深感染了,有许多学生流下了热泪;李镇西上课比他们走得更远,他的语文课充满了满怀激情的朗读,他通过自己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年来,我对李镇西特别着迷,已邮购了他的十多本书。他令我着迷的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他的人格魅力,一个中学教师,功成名就了,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可以稳坐在成都市教科所搞纯学术研究,但他偏偏又强烈要求回到中学去,而且去了一所民办学校,任副校长,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他说他的生命力是在学生中。对这样的人我们不佩服还佩服谁呢?二是着迷于他的民主教育,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叫《民主与教育》;三是着迷于他的语文教学的教育化,他的语文教学变成了语文教育,抛弃了纯技巧性的语文训练,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他的班级不仅人文素质全面,而且高考升学率也非常高。四是着迷于他在语文课堂上满怀激情的朗读。五是着迷于他每天都要写一篇教育随笔。六是着迷于他愿意把自己现在上的每一节课的实录公布于“教育在线”网上,供大家批评。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已经在刻意学习、模仿李镇西,我也给自己规定了两点:一是每节课必须朗读,自己要读,学生也要读;二是每节课后必须写一篇教育随笔。到目前为止一个多月了,从未间断过。其中最令我兴奋和欣慰的是,我模仿李镇西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开始我估计效果可能不会很好,尝试着读了一部分,但没想到读了两次后,学生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一周学生的随笔中有十多人写到了听我读小说的情形,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开头的:“最近班上兴起了一股路遥热,大家都在拼命找路遥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语文老师独特的朗读方式,把我们带入了路遥的世界。如果不是老师的朗读,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伟大的作家叫路遥”。其他同学写的都是要像主人公马建强那样不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奋发向上。故事还没有结束,现在每节课学生都在期待着我的朗读。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教育化的魅力。
可能有的老师要说了,光会模仿别人,不算本事。我却觉得这没什么,杰出的人物创造了良好的范式和优秀的经验,就是供人们模仿学习的,不然它就没有生命力。试想,如果没有对杜威的模仿,就出不了大教育家陶行知;没有对苏霍母林斯基的模仿,就出不了教改先锋李镇西;没有对朗诵家瞿弦和的模仿,就出不了声情并茂的韩军。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我们提高朗读技巧、凸显朗读特色的必由之路。
总之,我们现在是到了在汉语文教学中恢复朗读的真面目的时候了。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学生的激情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感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读出来的。我们要把朗读提高到语文教学本体论的高度来重视,用朗读激发学生兴趣,用朗读开启学生的心智,用朗读唤醒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迈上一个崭新的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