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子

来源:陈隆升|编辑日期:2009-12-06 12:10:46|点击数: |发布:35

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子
——王冬云《在整合中打造 在探究中提升——文言文
总体教学的构想及实践》述评
陈隆升
在当前以文选型分单元编排的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文言文教学中,广大教师立足现状并努力改革现状,不断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子,他们的教学探索无疑值得肯定,他们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王冬云发表的《在整合中打造 在探究中提升——文言文总体教学的构想及实践》(《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12期)一文就体现了这种探索精神。
在文中,王冬云介绍了自己一种文言文总体教学的构想和实践,将人教版分散在高中六册课本中的41篇文言文加以重新整合,进行集中教学。文章把这一做法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介绍整合的准备阶段,把41篇课文按主题重新编排;第二部分介绍了整合之后的具体教学实施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实施过程;第三部分介绍了延内知外、补充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的做法。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王冬云的文言文总体教学设想与实践有不少值得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将现有教材中分散的文言文按照主题重新组合,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教材只是实施教学的一全凭借,教材内容要实现教学化,才能有具体真实的课堂上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个加工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教材解说员,他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对教学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复杂的课堂。王冬云认出为在分散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往往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始终无法突破语言上的障碍。而整合篇目集中学习则能较好地避免分散教学的弊端,进而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我们可以认为王冬云的这种对教材的改造是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探索,教师本人具有明确的目标与构想,并且有一整套实施方案,这对改变目前以“教教材”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在总体教学的过程中较好地关注到了“学生立场”。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分工即每人负责五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真切地感受知文言文的字、词、句、篇;合作,即相互交流,一人朗读,多人听读,逐篇扫清文字障碍,对41篇文言文进行初步的感知。通过这种方式,一般用两周时间,41篇文言文学生皆可以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的程度。这其实就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索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原先有许多不敢想不敢做或者只敢想不敢做的文言文教学问题在这里迎刃而解。例如,短短的两周时间学生就可以基本读懂41篇文言文,这在原来无疑是一个神话,教师就是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做到。但在这里,教师轻而易举就做到了。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确是个关键的因素。教师把目光转到学生身上,教师有明确的“学生立场”意识,我认为这是王冬云文言文总体教学探索的内核所在。正是具有了“学生立场”,文言文总体教学才使人觉得,与那些热热闹闹的所谓研究性学习相比,它来得更实在,可信度更高。因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有另一招,即“将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收集、整理、分类后,为学生讲清、讲明,再让学生了解、肖化、吸收,形成规律性的认知”。许多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不作为”的,他们认为教师参与太多,就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因此他们就不会深入细致地跟踪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自己能解决的哪些是自己无法解决的,最后自主性学习结果只能是一笔糊涂帐。而王冬云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却能“有所为”,及时关注到学生的“疑难”,并为学生把疑难“讲清、讲透、讲明”,使学生的“了解、消化、吸收”,进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再次,文言文总体教学注重延伸与拓展。实施总体教学之后,在下个学期之内,“学生对41篇文言文烂熟于胸,逐渐消除了语言隔阂,掌握了文言文用语规律,全新的文本解读模式又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宰”。这就为后面的延伸与拓展留出了较大的空间,于是,教师精选了文言文散文百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文文言文,并且要求每位学生读懂文章、熟读成诵,写出鉴赏意见,最后每学期编辑一本班级《古代散文鉴赏》。有了这一个延伸与拓展的环节,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无疑会得到稳步提高。
王冬云关于文言文总体教学的课堂实践是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其中的可贵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一些做法与困惑需讨论,例如关于“培养学生说文言文的能力”,在现在文言文并不具有交流功能的时代,可能就不现实,这能力即使培养起来也没用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