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文言文教学偶感六则

来源:毛刚飞|编辑日期:2009-12-01 19:46:47|点击数: |发布:35

文言文教学偶感六则

毛刚飞

学文言文,是要关注语言。这里至少有两层:一层是语文形式,这种形式自然包括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而且是应该加以强调的,因为只有跨越了这一层,才能够进行另外深层次的学习;一层是语意形式,它是潜藏在语文形式之中,这种形式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我们阅读文章,绝对不能停留在第一层面,而是通过第一层面去尽可能去接触语意的这一层面。当然这种接触是没有止境,对同一文本,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就如同是一座冰山,露出的是角,是形式的一面;而潜藏在大海的才是冰海,是意蕴的一面。要把握语意,自然有许多种渠道和方法。譬如有必要了解历史,有必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的动机,也只有了解了这一些,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历史的真实和气息,了解作者的痛苦和心灵的颤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哲所说的“文学比历史更真实”的观点才有道理。

二、

《〈诗经〉三首》所选的都是“风”,其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地方。“风”都是民间创作,它反映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带着特有的泥土气息,带着特有的青草芳香,它以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真实的情性。尽管这是几千年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字缝间看到鲜活的人性。你看,《氓》那位悲伤的弃妇在回忆着她那甜蜜的爱情故事,曾经的心跳,曾经的浪漫,曾经的苦苦等待刻骨相思,曾经的花好月圆两情依依,都随着那男子的恩减情薄而似水东流。《静女》里那位美丽可爱而又多情淘气的姑娘,那位憨厚又有点痴情的男子,在我们的阅读视野里是那样的生动鲜明,形象要从字缝里羽化成有血肉的生命。《无衣》是一首带着黄土地厚重很有男子阳刚气的壮美之歌,而《静女》是一首带着露珠的有着茅草味芳香和光泽的田野爱情牧歌。相比较而言,颂和雅多了一点虚伪的奉承的东西,尽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揭露了统治者内心的丑陋和空虚,但是文学如果少了一点真实的血肉的东西,它就会变得苍白,它就不可能穿越历史穿越国度给后人带来永远的审美享受。那些经典的作品往往是把视野投向最普通的民间,因为他们才是大地的主人,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以后的各种文学形态都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最早的“母胎”,如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等等。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诗经》让后来的文化人有了可以汲取养分的模本,另外《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上的探索也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诗经》是一座高峰,它同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一样永远是不可超越的。我非常佩服《诗经》以后的文人,他们在这一座高峰面前没有退却,相反他们能够不断地攀登,并且用他们的才华开拓另外另一个天地。《离骚》就是这样的作品,我总觉得《诗经》更象是一位创立了厚实家底的男人,而《离骚》更象给这个家庭带来生命、时时修饰的女人:他们共同为中国的文化建立了一个家底盈实又温馨浪漫的家园。

三.

我还是主张,解读节选的《离骚》,就是应该把握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内美”,一个是“修能”,还有一个是“恐”。既然有这样的非同寻常的“内美”,又是如此重视“修能”,为何诗歌中却弥漫着一浓浓的恐惧意识:“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恐皇舆之败绩”。这种使得文章有一种独特的有意味的张力美。其实说到底他不是担心自己(就如他在诗歌里所提到的:“岂余身之惮殃兮”),他最恐惧担心的就强大的楚国会一步步走向灭亡。战国之际,大一统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列国中最有资格担当此大任者莫过于秦、楚,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谓“早秦暮楚”,都是这种意思的一个侧面反映。具有远大理想、渊博学识的屈原当然是不愿意秦代楚而统一天下。正因为处于国家危机存亡之秋,所以在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笔下,才会有如此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作者清醒地看到,楚国在走下坡路。君王无能荒淫,小人得志篡权,他直言相劝,他引用历史故事委婉告诫,他指明忠奸,显示美丑,他指天发誓,赤诚感人,所有的一切都希望君王能改过自新,能任用良贤,一番用苦良心自然是感天地、惊日月。也正是太眷恋着楚国,他才会那样的厌恶小人,他才会那样的恨铁不成功,他才会那样的忧心忡忡,才会那样的长叹息,眼里常含着热泪。作者明知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不测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他还是愿意做这样的殉道者,做这样的“我以我血寄轩辕”的尝试者,做这样的螳臂当车式的堂吉诃德式的英雄,这样的英雄注定是孤独的,而且注定是伟大的。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屈原的伟大的人格、光辉的形象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树起,而不是停留在浅表的层面。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才算穿越了语言的形式而进入到诗歌的内在的意蕴。

(四)

读《孟子》,感动于他的那种民本思想,我认为孟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打开了思想的一扇大门,他的“仁政”,他的“与民同乐”,他的“民为贵,君为轻”,无不闪现出那可贵的人性之光,也许我们会笑他迂腐不符合时宜,人家都在搞侵略,都在等待着有机会扩张领土,但是你却要实现所谓“王道”的思想,这岂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缘木求鱼”?但是这种异声却是我们需要的,“思想的芦苇”从来就是有个性的,没有这种人家眼里的“不合时宜”甚至“异端”,人类的科学、思想就不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和柏拉图、卢梭、伽利略、爱因斯坦都有相同性。也正是有孟子般的可贵的探索和执着,人类的思想在能从一个平原走向小丘继而走向高地。但不能否认的是,我读《孟子》时从字里行间也读出了他的狡辩,他的偷换概念他的强词说理,也许只有老实可爱的齐宣王才会耐心听下去。中国缺少理性的论辩色彩的哲学从此也可见一斑。战国时期“百家争鸣&r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