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学论文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叙议研究

来源:卢优卫|编辑日期:2009-09-30 10:12:27|点击数: |发布:35

一、问题的产生
今天批阅学生习作——2007年的四川省高考作文《一步与一生》,心中颇多感慨,学生在卷子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确实颇多,尤其是议论文中必备的叙议问题更是存在着不少弊病。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在叙的一面,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把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因而所选事例不能证明观点的时有出现。其次有些学生在叙例上冗长繁琐,有的甚至一例有两三百字居多,有的甚至一例就占了全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再者学生叙例时,还常常只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客观地呆板地记述人物的事迹,而缺少必要的描写,更不必说细节的刻划或是议论、抒情的适当补充,从而使得文字干瘪,行文枯燥,读来无味。另外在议的一面,有的学生几乎是空白,举了例子后就撒手不干的大有人在,也有部分学生则忘记了论点忘记了写作,常常只是从人物的本身引发一些自己的感慨,从而造成了偏离题意的恶果。当然最大量存在的则是学生学会了贴标签式的点题,而缺少一个合情合理合乎这一特殊语境的分析过渡,缺少个人独特的看法,当然也就缺少了议论文应有的理性思维,给人感觉叙议脱节、肤浅乏力,于是也就大大加浓了应试的痕迹。这看似简单而又常见的一切,却不能不让人引发思考,议论文写作中该如何把握与处理好叙议结合这一实在的问题呢?
二、课例呈现
教学流程:
导入:
今天分析大家的习作,题目是四川省的高考题《一步与一生》,针对大家在卷子中所存在的弊端,想解决议论文写作中的叙议结合这一问题。
第一步:关于“叙”
师:请大家阅读同学习作1和习作2,注意比较两文中的关于鲁迅的事例叙述,思考:议论文写作中该如何来叙述事例。(出示习作1和2,阅读思考5分钟)
习作1: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从小就立志做一位能救死扶伤的医生,但眼前的一切却令他寒了心:麻痹的中国人民,在众帝国的压迫下只能无助地承受。于是,他舍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医学,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彷徨,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于他勇敢地拿起了笔去面对他的挑战,他要用手中的笔,改变中国的现状,拯救身陷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最终,他成功了,他赢得了荣誉,赢得了信任,更从敌人手里赢回了自尊。
从鲁迅那里,我领悟到了“视天下为己任”,在他笔的征讨下,中国国民不再麻痹,不再彷徨。鲁迅的这一步,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习作2:
青灯下,鲁迅在苦苦思索,国人麻木的神情强烈有力地叩击着他的心房,最终动摇了他的意志,弃医从文,一个大胆的决定,亦是无终的征途。每一个精辟的比喻,每一篇言辞犀利的文章,都在向世人昭示:他的这一步不但没有错,对中国,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他的这一步,使他呐喊上阵,成为了人生的亮点,也正是在他的呐喊上阵中,苟活者依稀看见了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为那胜利的曙光更奋然而前行。这样的步履,虽然走得崎岖,但却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生1:两者比较,第一篇事例叙述过于详细,而第二篇则相当简洁。
生2:第二篇事例叙述是选择了鲁迅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细节,紧紧扣住文章的话题“一步与一生”,强调出“弃医从文,一个大胆的决定,亦是无终的征途”,而第一篇则比较全面地讲述了鲁迅的弃医从文,有原因剖析——“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从小就立志做一位能救死扶伤的医生,但眼前的一切却令他寒了心:麻痹的中国人民,在众帝国的压迫下只能无助地承受”;有鲁迅当时选择弃医从文的一个详细的心理介绍——“于是,他舍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医学,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彷徨,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终于他勇敢地拿起了笔去面对他的挑战,他要用手中的笔,改变中国的现状,拯救身陷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还有选择后的效果描写——“最终,他成功了,他赢得了荣誉,赢得了信任,更从敌人手里赢回了自尊”。我认为,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这么详细,这么面面俱到,甚至说他还有点儿脱离了“一步与一生”这个话题,最起码总没有第二篇那样地紧密。
师:由同学的分析看来,在议论文写作中事例叙述详细不一定好,有时候甚至只要一两句就行了,就如习作2一样,言简意赅。那么,谁能总结一下叙例的要点。
生3:议论文写作中,事例叙述要从话题的需求,选择人物生命过程中的某一个点进行扼要概括,而没有必要像在记叙文写作中一样进行详细描写。
师:好,同学概括得非常到位。大家看看自己的作文,叙例上的冗长繁琐,时有存在,一篇800字的文章中,有的甚至一例有两三百字居多,有的甚至一例就占了全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显然不符合议论文中的叙例要求。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不管不顾主题的需求,只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讲述人物的故事或经历,而恰恰忘了讲述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因而也就不懂得需要删减与组合。我们强调的是事实论据的选择要注意精炼概括,切不可长篇引用记叙性文字,以致叙议失调。当然,要补充一句的是,我们今天讲事例叙述,前提是事例必须能证明中心观点的,如果是偏离题意的,那也就无所谓怎样叙述了。
师:刚刚我们是从话题的需求,强调了叙例上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点来概括表达,那么在表达方式上,你觉得两篇习作有什么区别吗?尤其是第二篇,有什么特色呢?
生4:很明显,第二篇主要是描写,好像在进行一个细节刻划一样。
生5:对,你看“青灯下,鲁迅在苦苦思索”,边读他的文字,好像边就能在我的眼前出现一个鲁迅一样,而且语言上,第二篇有细腻之处,也显得颇有气势。
师: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议论文就是干巴巴的,其实不然。一如此文,叙例中有描写,描写中有情感的流露,我们读来也深有感受。所以,别忘了,议论文中叙例还不能只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客观地呆板地记述人物的事迹,而应该结合必要的描写,甚至说细节的刻划或是议论、抒情的适当补充,从而使得文字流畅,文采飞扬。
第二步:关于“议”
师:说完了叙,我们再来看看议,毕竟叙与议是议论文事例论证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还请大家阅读习作1和2,注意比较两文在叙例以后的分析与议论,思考:议论文写作中叙例以后该怎样展开议论,怎样才能做到叙议结合。(阅读思考5分钟)
生6:第二篇的议论显然比第一篇要好得多了。第一篇看似有一段,其实就1句——“鲁迅的这一步,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简单的把话题“一步与一生”搬了上去,而缺少一个具体的过程分析,给人强烈的套题的感觉。而第一篇能结合具体的事例剖析“一步与一生”,如“每一个精辟的比喻,每一篇言辞犀利的文章,都在向世人昭示:他的这一步不但没有错,对中国,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他的这一步,使他呐喊上阵,成为了人生的亮点,也正是在他的呐喊上阵中,苟活者依稀看见了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为那胜利的曙光更奋然而前行”,最后,才强化点题——“这样的步履,虽然走得崎岖,但却是鲁迅一生的印照”,这样就比较实在有内容。
师:同学分析得非常清晰,我相信他的举例也会有如此出采的议论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一个标签。议论文的语言重在“议论”,叙为议设,议由叙生,议是核心,要在“议”中出“理”,“论”中显“力”,这才是一个真正叙议结合的过程。另外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同学说习作1其实只有一句在点题,那么此段中的另一句——“从鲁迅那里,我领悟到了‘视天下为己任’,在他笔的征讨下,中国国民不再麻痹,不再彷徨”,这跟话题‘一步与一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7:我看不出有什么关系,觉得一点关系也没有。
师:我也觉得没关系,真的,在大家的习作中,总有部分同学会忘记自己在写作文,忘记了文章的话题与中心,所以常常就从人物的本身引发一些自己的感慨,从而造成了偏离题意的恶果,给人思路不清的感觉。另外,在议的一面,有的同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举了例子后就撒手不干的也大有人在,这更是大大不该了。当然,最大量存在的就是习作1一样的同学,大家习惯用一个贴标签式的点题,而缺少一个合情合理合乎这一特殊语境的分析过渡,缺少契合深入的议论,缺少个人独特的看法,当然也就缺少了议论文应有的理性思维,给人感觉叙议脱节、肤浅乏力,于是也就大大加浓了应试的痕迹。总之,议论文中的事例论证,要有叙有议,叙议结合有讲究。
第三步:叙议结合的方法
师:其实,叙议结合虽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还是不乏能处理好这两者关系的同学,请看习作,讨论思考同学是怎样在处理叙议之间的关系的:(出示习作3、4、5)
习作3、
鲁迅先生立志行医救国,但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了太多麻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