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编辑日期:2009-11-20 13:07:48|点击数: |发布:35
《沙之书》说课
卢杏琴
《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作品,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此单元的话题是讲小说与虚构的关系。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教学的难点还是放在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采用议读法,一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介绍时应该突出两点:他的读书经历和生理特点。他的父亲是个律师、老师、牧师,拥有丰富的“家庭藏书”,这对博尔赫斯的影响很大,从小便打下了深厚的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的底子。而他年轻的时候又是市立图书馆助理馆员,1955年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这些经历也使他与书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老庄哲学、佛学、易经等东方哲学思想,叔本华、休谟等西方思想也深深影响他的人生观、哲学观。所以他说:“我经历得很少,但我懂得很多”。这懂得的“很多”从而成为他丰富深厚的创作源泉。博尔赫斯又由于家族遗传的原因,从小便弱视,到了50多岁的时候,双目已几近失明。这也是他想象力强大的又一客观生理原因,他急需要找到一种想象的替代品。他自己也说:“既然我已失去形象的世界,我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我要创造将来,一个能代替我这个实际上已经失去的可见的世界。”这些经历的介绍对《沙之书》的多元主题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有利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和虚构之间的关系。
在这之后,在整体感知环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初读以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与之前的小说阅读比较一下。”学生很可能说读不懂,那读不懂的原因在哪里,而哪里又是学生能读懂的呢。其实这个“懂”与“不懂”的区别,就是学生对其他小说的常规阅读和阅读博尔赫斯的小说所遭遇的困难的区别所在。那就抓住“懂”与“不懂”的内容灵活切入。但最后的《沙之书》主题的多元至少有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这是作者小说观念的传达即“小说即虚构”。这个主题可以从乔治·赫伯特的“……你的沙制的绳索……”和开头的第一段进行分析。第一段里说“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学生阅读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故事太假了。那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他想达到一种元叙事的效果。这与伍尔芙在她的小说《墙上的斑点》所处理的方式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小说创作本身是自己小说观念的传达,有时候就是直接的传达,并不隐晦。其次,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想传达他一贯的主题——无限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个无限可以是无限的时间、空间、不可知事物、人类历史进程、浩瀚的知识等等。这要看学生自己的体会,可以作多方面的解读,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到肯定。但是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抓住从“沙之书”这个无穷物的特征上去理解——“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在第一段的开头,作者也已经写出了文章的一个主题。他说:“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了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文中还说到类似的哲理性语句:“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最后,“沙之书”也是作者自身工作经历某一刻的真实呈现。其实整个图书馆就是一本“沙之书”,他又是那么热爱阅读,刚巧他又不能阅读。当人拥有那么多的藏书而又无法用尽毕生的经历去阅读的时候,人的那种焦虑感,那种面对无限之物的无能为力和渺小的感觉就油然而生。这又很像庄子在《养生主》中的一段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殆已”就是“疲惫不堪”。东方文学或者哲学对他的影响也在某一个层面显现出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