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研活动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研活动

触摸经典 我爱课堂

来源:◆语文组 王楚|编辑日期:2014-04-14 21:09:06|点击数: |发布:72

鄞州区中小学生读书节之“触摸经典”语文阅读研讨课暨鄞州中学第二届“我爱课堂”语文有效教学邀请课在我校举行

窗外春光灿烂,快乐语文相伴。旨在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带动师生的共同阅读,让阅读成为悦读。从而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技能,更好地营造阅读氛围。

4月14日,鄞州区“触摸经典”高中语文课堂展示暨鄞州中学第二届“我爱课堂”语文有效教学邀请课在我校顺利举办。受邀参加展示课堂的四位老师分别是我校的张丽萍老师、北仑中学的王科威老师、宁波二中的韦琳老师以及慈湖中学的金玲娇老师。宁波市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褚树荣老师和鄞州区教研员毛刚飞老师受邀评课指导,此外到场听课的还有鄞州区各高中语文教师共计七十余人。

上午,我校的张丽萍老师和北仑中学的王科威老师以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的《骑桶者》为授课文本,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现了小说虚构的魅力。张丽萍老师从骑着扫帚的哈利波特引入课文,通过问题“‘我’为什么骑桶借煤”和“老板娘有没有看见‘我’”挖掘文本,在介绍作者卡夫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多元解读。第二节课,王科威老师独具匠心地为本文拟定“领略小说‘虚构’的魅力”这一副标题,在上课伊始就明确教学重点。接下来,王老师就围绕着“虚构的魅力”,层层解读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借煤故事。小说开放式的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王老师带领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领略其魅力:阅读上,虚构使小说有趣;根据上,虚构不乏现实细节;情节上,虚构模糊多元的处理更具可读性;主题上,虚构使得解读永无定论。

两堂课后,宁波市教研员褚树荣老师进行点评。他肯定了两位老师抓住了小说虚构这一关键,认为现代派小说的解读是一场探索之旅。褚老师指出教授此类文本时可从作者、作品特点、专题意图和读者四个维度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应有逻辑有层次,他还强调要舍得在课上花时间让学生朗读。

下午,宁波二中的韦琳老师和慈湖中学的金玲娇老师所执教的篇目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韦琳老师以“枫荻四弦秋,触情泪尽流——且拭《琵琶行》中的泪”诗意开场,在概括全文情节后,设问“琵琶女身上的泪点”、“众人为何在听完再奏时落泪”最终得出“众人落泪,作者尤甚是因为琵琶女身世之悲,技艺之高超以及作者是知音”的结论。韦老师藏课文于小视角——泪,在收放自如的设问中带领学生寻觅文言津梁。最后一节课,金林娇老师巧妙地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抓手,在小序和正文中提取琵琶女和作者的“沦落”,金老师在朗读中引领学生从处境分析心境,在琵琶女的演奏中解读其内心,在作者的自述中体悟其伤痛。

之后,鄞州区教研员毛刚飞老师进行点评。毛老师肯定了韦琳老师“藏课文于小视角”的构思、收放自如的设问以及多元通道的解读,金玲娇老师巧妙地从关键句切入的设计也同样得到好评。毛老师指出,对于本篇文章应加强语言体悟,设计整合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生成。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包含外国小说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既有理性思索也不乏诗意。四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呈现,展示了优秀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为旁听观摩的老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解。此类活动为展现教师风采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为提高区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供有效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