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组 王楚 撰文|编辑日期:2014-04-09 08:45:10|点击数: |发布:72
蓄势杏坛展风采 齐聚鄞中竞风流
——记第十二届区语文教坛新秀课堂教学总决赛
4月8日,第十二届鄞州区语文教坛新秀课堂教学总决赛在我校高三教学楼一楼多媒体教室举行。区语文教研员毛刚飞出席活动,此外到场听课的还有鄞州区各高中语文教师共计二十余人。经过十八进六的初赛后,来自全区五所高中的六名优秀青年教师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鄞江中学的徐巧巧、姜山中学的洪丹峰、正始中学的杨琦晖、姜山中学的郁雪琳、同济中学的陈柳昧和鄞州中学的戎维贞。
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参赛选手在前一日下午获知讲课内容和顺序,授课对象均为高二学生。本次比赛的执教篇目为巴西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小说讲述了一个本分的父亲突然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在离家不远的一条大河上独自一人漂流数十年的故事。
荒诞的题目和情节为小说的解读设置了障碍,六名参赛选手独立思考、精心设计,奉献了一堂堂风格各异却精彩迭出的课,不仅让学生领略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虚构”的魅力,也让听课的同仁歆享了一场“同课异构”的盛宴。课堂上,选手们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践履,从学生主体出发,抓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根据情节的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河的第三条岸”背后的深意,揭示“小说的荒诞与虚构恰恰是生活的真实”这一深刻的立意。
本次教坛新秀课堂教学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既是教师个人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也是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极好地促进了全区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听课随感】
虚构背后的真实世界
——听区教坛新秀总决赛课《河的第三条岸》随感
4月8日,第十二届鄞州区语文教坛新秀课堂教学总决赛在学校举行。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演绎,听得很过瘾。在我刚到学校的第二天就遇到这场“语文盛宴”不得不说“幸甚至哉”,也务必需要“歌以咏志”。
六位老师在前一天下午知道篇目,而且又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此外,陌生的学生,听课的老师也是需要克服的阻力,最后老师们能上出如此精彩且个性的课真的很让人佩服。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下此次听课的收获:
█①新课导入
戎维贞老师的导入最让我印象深刻,她从电影《海上钢琴师》导入,概括情节,当主人公1900面临登不登岸的艰难抉择之时,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下,1900选择了第三条岸——船。这样的导入直接点题,具体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第三条岸”的含义,我听到学生们发出恍然大悟似的的感叹,可见这样的导入生动自然而又实效,十分值得我学习。
█②文本切入
进入正文的第一步,六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情节。在学生概括情节之后,又有了不同的走向。
陈柳昧老师的切入让我印象深刻。在学生概括情节之后,她抓住了“漂流”这个词,从漂流前和漂流后来看父亲的形象,从而得出从“庸常”到“异端”的变化。之后的设问“父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变化?”引出父亲的生存状态,进而分析了母亲这个形象。我觉得这种切入很自然,既契合学生的思路,又解决了人物形象分析。
█③课堂设问
六位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都关注到了“我”、“父亲”、“母亲”三个人,也关注到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三人都有前后的变化,人物形象并不单一。老师们用分析人物语言动作,进而分析其内心来解读人物。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地设问、追问。
郁雪琳老师的设问很完整,先问“父亲的形象有何特点?”,再问“与父亲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谁,有何特点?”,接着问“‘我’相对于父母亲的形象,又有何特点?”,这几个问题完整连贯,不碎片化,问的清晰学生听得懂,回答地也干净利落。
█④主题挖掘
“河的第三条岸”究竟指什么,正是解读这篇小说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解读也各不相同,有的说是指那艘船,指代的是对生存方式的选择和坚守;有的说是指“我”,父母各站一岸;有的说是像不存在的琴弦,激励着人追逐不断向前;有的说是象征自由的生活。
戎维贞老师的解读让人眼前一亮,第三条岸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对于父亲而言,第三条岸是他在面对现实时的不甘和追求理想时孤独无依的状态。对于“我”而言,第三条岸是我出于亲情和责任的需要去代替父亲和我又没有勇气去真正理解父亲的状态。
戎老师的解读解决了课堂上的两个问题:1.父亲为什么不彻底离开这个家?2.“我”是否真正理解父亲?所以这样的解读是卓有成效的,把课堂从泥潭中拉了出来,既不会生硬地戴帽子,也避免了无法得出结论的僵局。
郁雪琳老师的解读也非常的有学者范儿,特别是文章最后“我”逃走了却又希望死后能沉入河底,有学生也很敏锐地提出“父亲与‘我’之间存在映射”,郁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格式塔,把心中不完整的形式完整化。这种宿命般的结局神秘,也很符合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荒诞神秘中有着普遍意义,这不是一人一时的遭遇,而是整个人类的困境,也是整个时代的未解之题。郁老师的解读让学生领略到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虚构是为了生活的真实。
此外,各位老师在板书设计、台风及语音语调上都很值得我学习。一个好的老师是能感染学生,除了教学内容上吸引人之外,语音要有轻重,语调要有起伏,不然太平,很容易让学生“出戏”,这是我这段时间需要努力的方向。
对于这篇小说,我也有着自己的一点理解。小说的视角是有限视角,它选取“我”作为叙述者,而“我”是一个少年,慢慢慢慢成长直至中年。所以在看待父亲的行为上,“我”的认知是随年岁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从“无畏和兴奋”到“不会责备父亲”到“感到罪过”到“害怕逃开”到“希望死后装在小船里沉入河底”。“我”从单纯的个体逐渐具备社会性,始终被父子情深和社会常态所拉扯,只是如拔河般时有胜负。
“我”的视角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如何看待父亲的行为是“我”这一形象塑造的关键。在船上漂流数十年的父亲很少,纠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我”很多,他们的面目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却能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激起涟漪。我想,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想达到的目的:小说的虚构恰恰是为了生活的真实。
(鄞州中学语文组 王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