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红元|编辑日期:2009-12-01 09:45:49|点击数: |发布:35
殉道者之歌
——普希金《致西伯利亚囚徒》教学案例
鄞州中学 王红元
[文本细读]
《致西伯利亚囚徒》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1827年,是普希金为鼓舞反对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被流放到寒冷、僻远的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而写的诗作。诗歌短小精悍,语言朴素,但是平实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如火山熔岩般喷薄而出的深厚的激情。别林斯基评论普希金诗歌时提出了“激情说”一词,较好地阐释了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的魅力所在。
我们分析一首政治抒情诗,决不能脱离时代、政治和感情,因为政治抒情诗是特定政治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政治事件的反映,是特定阶级特定政治情感的结晶,诗歌“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①,政论式的观念叙说往往被强烈的情感表达包裹,传递给读者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政治情感,起到了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
《致西伯利亚囚徒》是一首“殉道者之歌”,我们不妨结合政治抒情诗的特性,从三个方面认识《致西伯利亚囚徒》中包孕的激情与本诗表达情感的特色。
一.殉道者之歌——如火山熔岩喷般薄而出的深厚的激情
由课文注解可知,标题所指“西伯利亚囚徒”是大批参加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武装起义的“十二月党人”,他们在起义失败后有的被杀害,更多的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一)《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致”是给予的意思,表达了诗人以朋友、战士、人民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向为黑暗的俄罗斯带来光明、希望而身陷囹圄的“十二月党人”的致意、致敬和致辞。
1、 一位朋友向一群殉道者致意:
“西伯利亚囚徒”中有许多是普希金的同学与挚友,要是当时普希金在革命现场,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在暴动者的行列里”。
全诗运用第二人称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对身陷囹圄的“十二月党人”的真挚问候之
意。诗人虽与读者“西伯利亚囚徒”相隔千里,但普希金那颗火热的心与许多颗革命者的心连在一起跳动。诗句短小精悍,7个“你们”贯穿全诗,如鼓点一般有力。既有深情的呼告,又有进军号似的鼓舞。有对现实处境推心置腹的分析,也对深情牵挂的娓娓道来,更是对摆脱困境,战胜黑暗现实的谆谆嘱托和热情鼓舞,热切期盼和充分信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