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研活动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研活动

鄞州区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比赛纪略

来源:张全民|编辑日期:2009-09-30 09:59:53|点击数: |发布:35

文言之美丽在于其语言的灵动与传神,简约与丰富;文言之深刻在于其文化的蕴含和积淀,感悟与传承。我们在现代喧嚣和纷杂的世界中无边行走的时候,依然需要时时浸润到文言这个早已经为我们构建好的精神家园中去确认一种灵魂的方向。

因此,文言文教学之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尤其在这个语言消解、传统迷失、价值失衡的时代更加凸现。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16日,来自九所普高的年轻教师汇聚在鄞州高级中学,一起来执教文言文,就具有了一种实验和思考的意义。这场活动,与其说是一种争锋,更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和碰撞,一种对文字、文学、文化执着的思辨。

五乡中学朱婉静老师的课一如她的名字,婉约与宁静,有些东西就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深深地沉入到听者的心里去,譬如她的那段诗意的导入中引用的余光中的文字: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东舰学校袁秋英老师的课呈现出一种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一种年轻的感染,虽然课上得有些急促,但是脸上始终洋溢着的青春的笑容和清澈的声音让整节课明亮无比。

鄞州高级中学楼一家老师的课越来越呈现一种知识女性的成熟和感悟。无论是今天她执教的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还是她其他的课,她的课的最大的魅力就是生活和课堂的统一,她在课堂上所展现的优雅就是她生活中的优雅,所有熟悉她或跟她言谈过的人走进她的课堂,不会突然感到陌生,而这,可能是一种真正的境界。

姜山中学孙继斌老师的课体现着一种回归。听孙老师以前的课,他更喜欢在文化拓展的纵深上大步前进,而现在,他似乎更多地驻足在文本的深处细细品味。其实,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体现了一个老师自身的丰厚和对课堂的一种要求和追求。

鄞州中学郑晓刚老师的课可能很多人没法超越的是他的沉稳,这种沉稳既来自年龄,也许更来自阅历。我常常想,一个经历过从北方到南方的生活或生命空间的巨大跨越的人,一定对生活或生命多了一层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深度体验。这种深度体验,使得他对很多课堂细节的处置显得更加的别具一格,而且,在此次的庄子《秋水》这堂课中,这种处置,日益从容。

正始中学计瑜刚老师的课有着一种持重和严肃,这种神情正好与文本一致,反而有助于文本的理解。因为,像《赤壁赋》这样的从生命的绝境中侥幸突围之后写就的篇章并不是很多人在他们的青葱岁月中能够说说笑笑就轻易读懂的。因为,这样的课如果上得很活泼和热闹,那我总觉得我们会离东坡的赤壁太远太远。

咸祥中学辜成艳老师的课告诉我们什么是老师的激情和忘我。她的语言本身也是课堂的一个文本。她在评述项王之死也就是英雄末路的那些文字细节时,她的禁不住高亢起来的声音里传递出的一种历史的悲壮和慨叹,攫取了所有人的心。她显然已深深地走进文本,走进历史,听见了乌江边的悲歌。

鄞江中学潘智生老师的课又让人想起千年前的那场兰亭盛会,天朗气清,流觞曲水。在课堂开头古筝清雅的弹奏中,潘老师引领着学生从那场兰亭盛会出发,走进王羲之的内心世界,一起去追问人生短暂与永恒、悲凉与欢乐背后的一些永恒的命题。

同济中学周瑛老师的课也常常在不经意处感动着你。她执教的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细细读来,慢慢点评,轻轻地用文本中日常的生活细节敲打着你原本平静的心。直到最后,那些貌似平淡恰是作者生命中刻骨铭心的文字“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终让自己在一个开始需要回忆和咀嚼的时刻默默泪流。

只是,最后的名次不得不评,但我想,不得不评的名次只是形式,因为这里没有输赢和胜败,这里只有呈现和共鸣。

在这里,只是想对每一位上课的教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