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处

教科研

部门主页 >>教科处 >>教科研

美文教学的几点探索与研究

来源:赵嫣萍|编辑日期:2009-12-02 15:23:04|点击数: |发布:33

一篇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除了立意深远、内容丰富、情感饱满、结构严谨等常规要求外,还需要在用词准确的前提下,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的意思。这是关于文采意义的最好概括,也是长期以来,优秀作文的重要依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也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做了明确要求,讲究作文语言的艺术性,成了高中学生训练的当务之急。
于是,几年前,我开始了“美文教学”的探索。事实证明,美文的确有其可教之处。
一、师范写作,力做写作示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仅仅指出作文方向,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时时引导,让学生保持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我酷爱文学,现为浙江省作协会员。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写作。迄今在各级各类文学刊物发表出版散文、小说累计逾百万字,写过散文专栏,多次获奖。散文主要发表于《美文》《都市美文》《散文家《百家散文》《文学港》《山西文学》《广西文学》等刊物,并在《北京文学》社举办的“首届老舍散文大奖赛”中获奖,出版散文集《美意缤纷》《我与花舞》,长篇小说《山外青山》《醉花阴》,文化散文集《闻香看风景》即将出版。《梦入江南烟水中》入选《21世中国纪经典散文》以及《最新美文读本》。
因为有着长期的写作经历,对写作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时,有了一些体会。
二、传授技巧,创设写作氛围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平台,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所。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空间,给学生写作知识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写作技巧。写作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引导,就会处于盲目状态,很难提升写作水平。所以,一定的技巧储备是必需的。关键是如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成了教学中的焦点。下面是一段教学实录:
1、多用色彩:
(师)同学们请看这段文字,感觉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课件)·青年作家华姿在《仁慈的万物》中写到:虽然那时活得很悲观, 但我还是认为 早晨是一片美好的时光,身体刚经过睡眠的休整,灵魂刚经过睡梦的修复,整个人又回到了“蓝色”的山巅。就是再平常的一个早晨,我也能透过映照在东方“橙黄”的霞光,多少看见一点希望,就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一个“灰色”的早晨,我也能从窗外飞掠的小鸟,感觉到一种即将被冲刷涤荡的“粉红色”的冲动(华姿《仁慈的姿态》),同学们注意文中有什么特点?
(生):里面用了明显的有关色彩的词语,例如:“蓝色”“橙黄”“灰色”“粉红色”。还创造了一种具体的语境。例如:“蓝色”的山巅;“橙黄”的霞光;“灰色”的早晨,“粉红色”的冲动。
(师)思考一下,这些富有色彩的词语表现了什么?
(生)他当时的心情。
(师)具体说说。
(生)“蓝色”的山巅,表现内心充满了希望;“橙黄”的霞光,表现看见了一点希望;“灰色”的早晨,表明当时他还没有彻底摆脱悲观,“粉红色”的冲动表现了他要走出困境了。
(师):有道理。这些色彩明丽的词语就将作者抽象的心情写活了。同学们,写作是将看不见的生命潜流展示出来,就像绘画要借助于画笔,才能将五光十色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表现出来,写作也要借助于一定手段,将丰富的色泽织进语言的锦缎,才能融成生动的艺术画面,表达出抽象的情绪,增强可读性。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莫不如此。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生):例如: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到:
课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V}ghnD
杨万里在《昭君怨•咏荷上雨》写到:
课件:“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师):很好,两个例子都很典型。同学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两个例子呢?
(生):这两首诗最直观的特点就是洋溢着色彩美。
(师):那么,我们阅读时,要尽量咀嚼这些富有色彩的词语,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生):觉得富有色彩的词语好比动物身上美丽的纹路,一入眼,就给人一种形式美。
(师):很好!形式美的确是需要讲究的。那么,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了“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在《故乡》中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担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通过这些描写,我感觉到了作者内心欢快的情感。
(师):很好!其实,能读出蕴涵在文字间的感受,已经是再创造的过程。现在我们看看老师的《梦入江南烟水中》,恰好也写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件:
“百草园里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气息。往日的气息是读出来的,那一片生命的感觉,读了就储藏在心灵里。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油蛉、班蝥、何首乌……这些带着画意的色彩是湿润的、浓郁的,浸透着阅读的思绪,斑斓的底色就打在生命的年轮里,和着日月一天天走过时,并没有淡褪往日的色泽,却一天天的膨胀着,一天天酝酿着……” “也着实看见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西瓜在月光下浮出了淡淡的光晕。戴着银项圈叉獾的闰土,永远都有一张紫红的小脸膛。只是那贝壳隔了太久太久,看不清上面的花纹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我觉得,这是老师阅读后再创造的结果。
(师):是呀!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银光闪闪的项圈,色彩的配合多么协调,真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神异图画”。
2、善用修辞:
(师):同学们,除了给作品着色,还要让作品生香。这就离不了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包括比喻、对偶、排比、拟人、夸张等。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石头唱歌,流水动情,花草露出笑靥。今天,想与同学们着重交流一种典型的修辞——“通感”。回忆一下,学过那些“通感”?
(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典型的“通感”。
(师):请同学们随意说说: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大家讨论一下,“通感”有什么特点?
(生):“通感”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又和一般的比喻不同。通感是打通了各种感觉器官。例如:这里先将“花香”比成“远处渺茫的歌声”,二者都具有飘渺、不确定、若有若无的特点,给了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师):所以,同学们要善于联想、想象,那么,你觉得运用“通感”有什么好处?
(生):“花香”是闻见的,“远处渺茫的歌声”是听见的;“月色”是看见的 “和谐的旋律”是听见的,嗅觉与听觉打通了,视觉也与听觉打通了。营造出了幽雅、温馨、和谐的氛围。
师:理解得很好,老师在《我与花舞》中,也对“通感”有着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一看。
(课件)“读好文章,是与作者的对话。当读到“清香”像歌声,“月色”如名曲时,霎时觉得筋骨深处烟花四起。其实,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这样的话,颜色有了温度,声音有了形象,冷暖有了重量,气味有了体质……于是,“响”了也就“亮”了;“热”了也就“闹”了;“冷”了也就“静”了……这样读着,各种感受贯通了生命,阡陌小径曲折通幽,我们不仅获得了感觉的自由(赵嫣萍《我与花舞》发表于《都市美文》)
三、同步阅读,捕捉写作契机
阅读,是写作的支撑,也是写作的基础。平时,很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也是有意增加学生的“意象”积累。如果有了相当的古典诗词的意象储备,无疑是一笔写作的财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用的巧妙,可以丰富文章的底蕴。在我们眼里,月亮有情,落花有意,红豆表相思,落木传萧杀;杜甫《月夜忆舍弟》中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煜《浪淘沙》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还有“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丰美的意象已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汲取这些诗歌意象,在写作中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