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处

教科研

部门主页 >>教科处 >>教科研

浅谈有效的师生沟通

来源:吴武军|编辑日期:2009-12-02 15:19:28|点击数: |发布:33

某校曾对“师生关系的现状”作了一次专项调查,其结果大出人们意外,也令人深思。被调查的教师中,有48.99%的教师说自己“很爱学生”9.43%的教师说自己“尚爱或偏爱”学生,这两次结果加起来,有近60%的教师“爱”学生,至少在教师自我感觉上是如此。
然而对教师的爱,学生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调查结果显示,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只5.61%,而“不注意”“不知道”的占46.51%。这就是说,对教师付出的“爱”学生领情的不到1/10,换句话说,10位教师付出的“爱”对9位学生是无效的,甚至产生了与主观愿望不符或相反的效果。
如何来改变这种情况呢?
师生的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师生沟通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上,沟通也是一种能力,要掌握原理,更要掌握方法和技巧,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能力,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
一、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情感让对方了解。
同理心不等于简单的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则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同理心也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共鸣同感。
同理心更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双方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
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自己对这些感受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二、真诚——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对学生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决定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否一致非常重视,学生在与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老师沟通,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进行健康的情绪管理;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榜样那里,学习做一个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人,学习对人真诚、信赖的品质。
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真诚的能力。如在恰当的地点和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表现自己既有“教师意识”又有“朋友意识”、能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等。
三、接纳与尊重——允许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接纳与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也体现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沟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这种沟通效应的发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
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 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也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尊重和接纳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不轻易下判断,不对学生随便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只是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无我地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
教师对学生不轻易下判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我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良性成长持积极的态度。
四、有效沟通——教育活动成功的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中先有情绪中枢,再慢慢发展出思维中枢。情绪具有干扰思维的强大功能,这就是理性的思维往往难以抗衡情感的原因。
由此可见,学生首先需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因此,作为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而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源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只有有效的师生沟通才能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
请记住:在人际关系的规则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沟通技巧 。
2009-4-2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