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处

教科研

部门主页 >>教科处 >>教科研

提升高中政治活动教学有效性应关注的问题

来源:黄静敏|编辑日期:2009-12-02 15:17:03|点击数: |发布:33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环节,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活动教学,从本质上就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它指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具有改造因素与创造因素的教与学,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活动教学看似符合新课程标准,实际上并不符合,甚至是南辕北辙、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活动教学陷入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大大降低了活动教学本来应该具有的有效性。尤其重视和加强高中政治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有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多年来,我们一再强调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首要性,但政治课的有效性、教育性始终难以保证。特别是政治课活动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
(1)活动教学缺乏合理的策略指导,达不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效果,难以实现发展性教学的目标,也难以使学生最终适应21世纪“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要求。
(2)师生对活动教学关系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对双主体地位认识缺乏,往往认为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唱戏,教师看戏”,即使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所认识,也还面临着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
(3)活动教学重认知轻行为养成。受教育者的内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但在实际活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管知识的传授,不管能力和行为的养成,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
(4)活动教学往往整齐划一。“大家同唱一个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无视或忽视学生个性特点、认知基础、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用统一要求、标准、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教育学生,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
(5)教学评价标准不合理。高中政治教学考核还存在重分数轻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缺乏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高中政治活动教学评价手段等。
上述种种低效、无效或不讲成效的活动教学现象,亟待我们去研究并加以解决。要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建构知识、开发能力和培育道德,我们就必须力求在高中政治活动教学时讲究有效性,使政治课活动教学建立在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之基础上。为此,笔者从实践中提出,提升高中政治活动教学有效性就应关注这些问题:
(一)突出学科的政治性、强化德育功能
高中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灵魂教育。因此,政治课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性和极强的教育性。为了挖掘政治课的内涵,就要赋予政治课堂教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并以此为手段和形式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同时,要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用新鲜恰当的事例解释抽象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心时事,引用最新的时事内容为课堂添彩。所以,一堂成功的政治课必须要体现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高中政治活动教学的开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学科特色,更好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在经济常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这框内容教学时,有位教师以青藏铁路和西藏发展为主线(时值2007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和西藏即将迎来成立42周年),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西藏发展的资料基础上,通过“新闻会客厅”、“动感地带”等情景的模拟和讨论,不仅从西藏的巨变说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措施,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富有教育性和典型性。自然过渡的旁白:“青藏铁路使西藏‘走下来’,使世界‘走上去’,它向世人展示的不仅是一条旷世铁路,更是当代中国之路,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路!而挥汗谱写‘天路传奇’的铁路建设者们正是支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柱的写照!”升华了本课主题。这样做一举两得,既体现了以知识性为载体来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同时也发挥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二)正确实现课程共性内容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各种课程资源互动的过程,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就体现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把有关课程内容的共性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即把课程共性内容个性化。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建构、开发课程资源,再把知识、技能和思想内涵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能动的、个性化的创造转化过程,它必然要和教师的个性因素相结合。因为人的个性特征客观上有差异,知识、能力的转化就会存在着个性特点,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多维图像。教师要着力把握课程共性内容,使自己对课程内容个性化过程中不出现不着边际或远远偏离共性的现象,个性化的课堂呈现符合课程内容的要求。
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的政治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灵活、民主、活泼,愿意与学生交流;而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会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闪现灵感。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知识作为教学行为的基础,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结合个性,思考教学中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一些教师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总觉得有些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甚至于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的讲法。因此要使教学灵动起来,教师必须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到了课堂才有可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收放自如,在活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同时,需要教师调动情感,或理性分析,或尽情共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中,而不是靠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极度夸张。
一位教师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活动教学后,进行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朗诵:“愿书写辉煌和激情的500万浙商,所到之处是阳光底下的一片生机勃勃,而不是阴暗下的危机重重。让我们敞开博大的胸怀,去迎接市场的挑战!同学们,还犹豫什么呢?跟我来吧,爱拼才会赢!”暂且不去讨论这段话在这里出现给人的画蛇添足之感,就拿教师在朗诵时的语调而言,情感过于丰富,煽情味十足。投入情感固然重要,但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情感调动要有艺术性,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灵活多变;同时辅助以良好的体态语言,使自己举手投足恰到好处、仪态眼神大方得体、精神抖擞、气韵生动。
(三)关注活动教学的生成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1]在高中政治活动教学中提高有效性,要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预设通常需要课前精心地进行设计,诸如确定教学目标、梳理整合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情景问题、设计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学法、选择所需课件、思考明理导行等都属于广义的预设范畴。
生成通常指的是互动交流过程中呈现出的闪光点,包括宽于教材的鲜活知识、学生独特有价值的见解、体现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等。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活动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概括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预设能够在教案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否则,互动就流于形式,互动就失去意义。
有位教师在《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框题的教学中,课堂上进行了“为什么要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辩论。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