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案例教案

教科处 >>教育科研 >>案例教案

“陆地水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陆珊维|编辑日期:2009-12-01 13:12:55|点击数: |发布:33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陆地各地水体的概念、来源、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类型和意义以及水平衡原理;掌握河流径流变化的原因、规律;理解河水与潜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通过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与课程资源分析:《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是安排在《海水运动》之后,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水体主要部分海洋水的主要特征、运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基础上,学好本节内容,学生更能了解陆地水与人类关系的密切性。重点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比较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析河水与其他陆地水体的关系,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分析: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绘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是初次涉及到,学生将逐步填补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任务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各项要求,并且通过读图(投影片)讨论、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软件演示充分讨论后,认识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特点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且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水循环主要的4个环节以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整体感知:陆地水——类型——相互关系——循环
陆地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地形、土壤、生物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的统一整体。水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其他要素。水的运动,实现了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的流动。
导入新课:投影显示有关水资源紧张的漫画。
我们在电视上常听到这样的广告词:“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也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东战争将可能由争夺水资源引起。
提出问题: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想要了解有关水体的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可对学生说,在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其中的三个问题:(1)陆地水体类型;(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3)水循环。其他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解决,也可以课后查阅资料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及广告词的展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新课产生极强的求知欲,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引导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一、陆地水体类型
提问: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什么?
学生看书得出: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提问:陆地水按其空间分布不同可分成哪两类?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什么?
学生: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
追问: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包括哪些?
学生:地表水——河、湖、沼泽地、冰川水、积雪。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重难点突破1:
读图3.33,地下水示意,为了更清楚的表达这个示意图,可以补全,即画出右半部分(投影)。让学生认识潜水的形成,分布和补给来源,分析承压水和潜水在形成和水文特点(水质好坏,水量稳定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分析图中潜水面可知: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越多,潜水水位会怎样,相反呢?②潜水排泄有两条途径:一是蒸发,二是流入低处。③潜水水面是自由水面,规律是随着潜水补给与排泄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④潜水水面的起伏往往与地形起伏相一致。
认识自流盆地可分为补给区、承压水和排泄区三部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是承压水的补给源,而泉是承压水一种排泄的方式。
分析自流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回答为什么自流井可以有水自动流出,而另一口井确没有水自动流出。认识开凿自流井必须选择恰当的位置的重要性。
根据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和特点,认识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和有计划地提取地下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讨论)
材料1:
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的吐鲁番,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投影)“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表灌溉、使用。
承接:潜水是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有一个自由水面。承压水是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没有自由水面。前者易受污染,后者不易受污染水质好。前者受气候的直接影响,后者受补给区气候的影响。
提问:在各种陆地水中,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分布在哪里?
学生: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
提问:按陆地水循环周期长短,把水资源又分为哪两种?
学生: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提问: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点是什么?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哪些?
学生:重点是动态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提问:我国东部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教师点拨:主要靠降水补给。
追问:其流量变化特点是什么,读图3.34回答。
重难点突破2:
读图3.34,了解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着雨量的多寡而变化的关系。强调不同气候的降雨量的不同以及南北半球的区别。
小结:季风区:雨季在夏半年,丰水期也在夏半年,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地中海气候:雨季在冬半年,丰水期也在冬半年。
(长江与地中海沿岸河流的比较)
温带海洋气候:终年降水平均,终年流量较稳定,如泰晤士河。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降水丰沛,如亚马孙河,刚果河。
提问:在我国的内陆地区,因为年降水非常少,流量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其特点又如何?
重难点突破3:
读图3.35,了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与气温的关系非常密切,出现在暖热季节;枯水期则出现在气温最低的冬季,气温如果在0℃以下,河水断流。
小结:区别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融雪的不同。
如我国的松花江有两个汛期。解释春汛出现在3月份,水的来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5月份流量回落,夏汛7、8月份,主要是雨水补给。
活动:通过学生动手画不同的径流变化图以加深印象。
转承:前面我们学习了河流流量变化与补给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动态水资源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提问:读图3.36,回答河水与潜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推理,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时,潜水又补给河水。
判断:有这样一句话“井水不犯河水”,但什么河的河水总是犯周围的井水?
学生:黄河的地上悬河,补给关系始终是河水补给给潜水。同时了解河水与潜水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强调不同气候的出现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月份的不同。
提问:引出河水与湖水的补给关系如何?(学生讨论)
分析:即湖泊或水库的调蓄作用。如: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
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川洪峰。修建水库更是起到这样的作用。从这一补给关系懂得湖泊的重要性,尤其是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的地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