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学课题

教科处 >>教育科研 >>教学课题

培养思维习惯和动手能力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07 13:44:23|点击数: |发布:33

  记者:据我所知,北京14中的生源质量在全市并不占优势,但在每次全市乃至全国的化学竞赛中,您指导的学生都有人获奖,您教化学课有什么诀窍吗?

  李佳:诀窍谈不上,上好化学课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多观察、勤思考。 这种训练要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因为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思维方式。

  在14中,目前我带高一的两个实验班、高二的一个实验班和一个普通班的化学课,我要求他们每星期必须抽出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我的化学课,除了教纲规定的实验外,对其他内容,也尽可能进行实验演示。

  记者:在应试教育还很盛行的情况下,您的化学课是怎样处理应试和提高学生素质之间的矛盾的?

  李佳:我的化学课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教学,而不仅仅是在实验中,我要求学生们无论是在做化学实验,还是在做练习题时,都不要急于知道标准答案,应该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题思路: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出,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设置?等等。

  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实,应试和素质教育并非必然对立,处理得好,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这里,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记者:据说,14中学生在您的影响和指导下,有的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大学课程。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佳:高中的化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一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的需要了。像化学这样重逻辑思维又很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不想别的办法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对优秀生,适当增加一些大学的内容,更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扩展和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汪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