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教科处 >>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人文精神与创新意识同行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16 10:25:24|点击数: |发布:45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创新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它是一种潜质,需要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激发。而创新教育的本质是新颖,是与众不同,是保持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受体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所以,施行语文创新教学、激发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是,解除对教师的思想束缚,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权利和课堂自主权利;解除对学生的思想束缚,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尊重激发潜能的规律,让浓浓的人文精神充盈课堂内外。
知识的传授、政治的统摄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要能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照的作品中得到人格的熏陶,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不墨守陈规、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旧有的文学评价体系强化政治色彩和阶级对立,以派别区分人群,个人的爱憎好恶服从政治需要,文字中常流露出单纯的爱和对立鲜明、不可调和的恨,爱的语言多矫情,恨的语言多辛辣尖酸和冷嘲热讽。学生的逆反和人性的淡漠恰是它的副作用,有的学生从特殊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出发,模仿尖酸的语调来挖苦世事,讽刺他人,动辄上纲上线,坚决分裂,势不两立,这不能不说是强化阶级斗争的产物。如果把世界分为泾渭分明两部分,一方面降低了所读作品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也泯灭了人性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遮掩了世界的真实面目,偏废了人格、精神、品质、意志的熏陶和培养,使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影响。我们的教育要唤醒人类内心真善美的能量,激发潜在的情感、情趣、情操向美向善发展。
要激发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改变解读作品唯政治至上的原则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以作品唤起学生生命底层的人文意识,是语文创新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周思和教授说:“人文精神内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在兴趣爱好支配下的劳动行为,一种心灵世界的多样化,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这些目标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人性向自由的追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目标。”打破枷锁,回归本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还作家与作品人物以人性的本色,解除对教师的精神束缚
(1)教材解读的多元化和人性化。作者是人而非神,课堂是人文精神的体验和再造地,不是宗教布道和精神神化的场所。如果课堂教学只能协调统一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就磨灭了师生棱角分明的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文学鉴赏的多元性特征的体现?文学鉴赏唯求读者与作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灵契合。读者也是人,以人性情感价值标准去解读充满人性魅力的作品,读者才能探寻作者于文章中渗透的情感力量、心理涵养,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探讨别解——个人家庭情感因素所致,引发了我们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思索。郁达夫曾经提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叶圣陶先生“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也突出强调了作家的个性及自我精神在文章中的体现。作家首先是人,除去对国家现状、命运的关注外,他们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有过创作经验的人知道,我们的创作欲望总是被一些感人的画面激发,或在遭遇某种不幸后以宣泄心中的忧郁和痛苦,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感触。文学创作如果背负起反映时代旋律的沉重任务,它们究竟能走多远?各个政治实体的价值评判标准各不相同,惟有同时拥有人性魅力和文学价值的作品才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为不同年代和国度的人们接受。如果单纯地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出发去解读作品,或以作家在文学史上的某一定评去解读其所有作品,容易患过敏症,容易上纲上线,这也是不少学生动辄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讴歌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揭露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等套话来评析作品内涵的弊病滋生的温床。任意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拔高作品的主题思想,解读人物形象程式化、标签化,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让人深恶痛绝的现象。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也该对这样的思维习惯说个“不”字了。
以人为本,关注作者的客观实际,关注作品形象的特质,关注鉴赏者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培植语文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的前提。这样看来,《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该让我们同情,甚至让我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利用一个展现其绝不逊于上流社会女性华贵仪容(戴上假项链仍让她成为舞会中的皇后,足见其魅力十足)的机会,以满足内心的一点虚荣(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点虚荣,虚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促进剂),鼓足勇气向不同社会地位的老同学借钻石项链。难道我们能剥夺一个想展现自我而又并不伤害他人的人的愿望?难道你能从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出发,让她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以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为己任?难道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女子就不能有一些超出实际的美好愿望?她用十年的青春和美貌,来偿还曾经有过的意外和过失,她任劳任怨,坚韧,自尊,是否也让我们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从人性出发,让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复活,甚或让读者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你就会发觉,世上的许多人和事会那样轻易地走进我们的心灵。你就不会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创世主的姿态,以挑剔的眼光,求全责备,武断地分解一部作品,一个人物。
(2)消除两种在文学鉴赏中学生对教师作用的极端认识。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教师在不自觉中主宰着课堂的节奏和走向。于是,不同个性和知识层面的学生对教师的作用产生了两种本质相似、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的态度①淡漠和藐视。这类学生大多有较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阅读水平,知识积累较为丰厚。他们大多能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某一作品提出较为独特的看法,当然其中也有一定的偏激成分。这些学生关注批评性文章的兴趣浓于正面讴歌人性美的篇章,骨子里充满冷漠和清高,还有过分的自信。他们自以为比教师还更透彻地看穿作品中应该剥离的非文学因素,一知半解地被一些奇异、离经叛道的说法鼓动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嗤之以鼻。这些学生赶在时代的前端,表现着另类的气概,他们的举动点燃了周边同学羡慕的眼光。他们的冷漠和藐视由众多的因素促成,除了学生的性格外,也有传统语文教学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弊端的影响。他们是语文创新教学的生力军,适度的引导和纠正能使他们的思维品质由单纯的批评走向包容认可与批评相结合的辨证统一。②奉若神灵。陈寅恪先生倡导“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我们要爱护学生最为珍贵的想象、幻想和质疑能力。从天真的孩童到日渐成熟的少年,一些宝贵的东西——浪漫、天真、幻想、强烈的好奇心正在逐渐失去,或许是由于社会约束力的增强,或许也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协调统一所致。“老师那里才有最完美的答案”,恐怕是大多数学生共有的心态。
2、 少一点苛刻,多一点理解,营造宽松的课堂教育环境
人们的认识水平与年龄层次、学识经历密切相关。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对同一篇作品的理解层次也有着迥然的差异。《黄鹂》一文,经历了文革浩劫的中老年教师能体味到孙犁先生的“我终于病了”是终于可以暂时告别这一场运动以求得片刻安宁的欣喜之情,青年老师以及广大学生就只能对孙犁“终于”生病的期盼心理表示不解。文章通过比较黄鹂在四种不同画面背景中的姿态,表达“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主题,画面二先扬后抑,黄鹂在林深幽静的地方似乎要安家落户,同在养病的史同志想用枪打黄鹂,破坏了黄鹂的生存环境,而文章接着就写一对恋人打海鸥的故事,构思用意何在?学生不能全然理解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教师要对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得出的幼稚、单纯的观点加以适当的肯定。《我与地坛》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精美散文,相信不少教师都百读不厌。动人之处,常使人热泪盈眶。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感悟到史铁生富有质感的景物语言,体察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教师动情、动容,滔滔不绝,学生未必有我们一样的感触和生活体验。就连作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悄悄地来找儿子,“我”让近视的母亲满世界找,也“决不喊她”。那时作者该是二十岁左右,也如学生一样偏执。学生只从自身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小,有些粗心的男生更无从体会人情世故。只要学生达到在已有认识水平上的跨越,即使在掌握作品基本元素的前提条件下,提出另类的偏激观点,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褒奖和鼓励。教师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给学生以思考的动力和欲望,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的前提,也是学生激发创新思维的前奏。“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要放得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改变肯定无疑的判决口吻,多一点探讨和商量的语气,学会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看法,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智慧之门。
3、不回避矛盾,不回避敏感话题,为学生创造说自己所想的条件。
(1)、选择学生敏感的话题,组织有序的课堂讨论和辩论。讨论的过程是思维的检验、求同存异的过程。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内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课堂讨论,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各自的观点,让同学间的观点相互佐证,可以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同学对事物独特的认识和独特的切入角度,可以促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求索,不盲从权威,还能增强自信心。不同意见的交流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就形成了辩论。辩论是更高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