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07 09:12:38|点击数: |发布:33
建构语文教育中的“美辞”观
赵嫣萍
做为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教学中的困惑越来越多。语文教学的亮点始终无法辉煌起来。站在语文教学之外,审视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尝试,我认为,融语言,修辞,美育的精华,来建构语文教育中的“美辞”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语感美的积累
长期以来,困扰人心的一个问题是语文“姓”什么?语文姓语,口头的表达为语,书面的表达为文,语文即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不是理论范畴中的语言学,而是实际操作意义上的语言应用,语文教学的活动实际上是语言如何应用的教育活动。从教学目的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不是建构一种语言理论的知识体系,而是积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质上是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诸环节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基础可以归并为“语感”的能力。
语言感受是语言领悟,积累,运用的前提,从语感入手,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说起“感”,必读无疑,读是感的依赖和前提,大量阅读信息的采集与积累,才使丰富的语感成为可能。“悟”是“感”的深入与延伸,也可视为一种内隐的“感”,前者可称为语感实践,后者可称为语感分析。具体做法是:
第一:让学生通过感性的听(有意识的听录音,广播,教师范读)、看(潜读,默品)、读(出声朗诵)、说(复述,描绘)等方法,从总体上感觉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基础上,触动自己的语感,即在语言感受的同时,产生表达的欲望。
第二: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抓住语感特点的明显因素,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使学生进一步体味语言美,领悟语感美。例如:从语言文字方面,谴词造句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以领悟语言运用的形象美;从阅读阐述方面,推理方面,让学生对语言进行咀嚼,以领会语言的逻辑美,严密美;从文章的情感方面,力度方面,以赏析语言的韵味美,质地美;从文章的结构方面,主旨方面,来挖掘语言的层次美,深度美;从文章的表达方面,来赏析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
二、辞意美的领悟
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从语感的角度深入到对文章“辞意美”的欣赏,不仅扩大了语感的外延,同时,拓宽了语感的范畴。因为辞意美中包含着丰富的意形美和丰厚的意蕴美。
第一:意形美亦即语言材料的美。意形的美是感知而得的,例如:记叙文语言的流畅美,散文语言的华丽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美,议论文语言的气势美,都给学生“语感”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积累,通过抄写,背诵等手段,久而久之,就对不同的语言美产生了强烈的感受,以至于达到再造的目的。同时,各种语言也可以通融,形成学生独特的语言表达特色。
例如:执教《荷塘月色》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紧扣文中大量的新颖生动的修辞手法,进行“辞意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完成再造想象。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
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这些经典的辞意,揭示出丰富的画面美的意形,学生经过背诵,对附着在意形美之外的景物美,有了感性的,浅层的认识,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如淡墨勾勒的荷塘月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象,领悟作者渗透在其中的情感,从而与作者神交,与作者共鸣。
第二:意蕴美亦即文章内容中包含的深层的语意美,意蕴美是通过体悟而得的。
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体验系统。所以,体悟文章中蕴涵的意蕴美是较为高级的阶段,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等诸方面的限制,对艺术性、知识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不是一下子就能通过文字的表层体验到的,所以,执教者一定要进行指导和精心点拨。例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学生在理解维纳斯的美时,知道了“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所谓“神秘”也就是再造的无限可能性,正是由于无限想象的“可能性”,才使维纳斯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撞击着人们心目中美的创造火花,使她漂向了更久远的时代,超越了更久远的空间。教学时,将这一点称之为“残缺美”。但是“残缺”的东西是不是都很美呢?这一点,要对学生进行信息的注入,启悟他们对美的感受力的建构。“残缺美”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例如:一堆孤立的残破的陶片,它并不美,但若是兵马俑的残片,它就很美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如果将这些陶片镶补在兵马俑的残破处,虽有一定的修补痕迹,但从中可以感受到现代与历史的衔接,它昭示出我们内心对历史的敬重,对艺术的崇拜。砖瓦砾石,它并不美,但如果是从古墓中挖出的秦砖汉瓦,即使是破败不堪,但那历史的烟尘,也抹不去文化的灿烂。这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三、内涵美的点拨
这是语感积累与辞意领悟的必然结果。要真切体会文章的美感,还必须凝神静思,咬文嚼字,把融会在文中的意思和情味都挖掘出来,要在辞意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美的原因,注重修辞运用时美感产生的渠道,同时感知作品所表达出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内涵指向并不唯一时,指导学生把握其多项性,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再现,领会作品的意蕴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熏陶,这也是语文教育的较高目标之一。我在进行内涵美的点拨时,随遇而解。遇自然之美,进行祖国壮观山河的美育点拨;遇人文内容时,进行人格美,人性美的升华点拨;遇亲情乡情时,进行惜亲情爱家乡的情景点拨。总之,不拘一格,不限体裁,内容分解,点滴成景。使学生长期沐浴于一种润物无声的美育中。精神境界逐渐点化,审美情趣逐渐高雅。例如:高一第二册语文读本中《〈风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刘今从读者的视角入手,对诗文的一些考证方法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我指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进行美育训化,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诗文本身内涵美的点拨比较容易,就诗而论,正如文中所说:“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证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仅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一幅美妙而独特的画面,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的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的情怀……”抓住这段文字中解释出的画面,对学生进行自然美和情感美的点拨,同时结合毛宁唱过的《涛声依旧》,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想象。歌词的意境就是对诗词的独特体悟而得的。那么,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通过体悟,又有什么不同的引申呢?这样,学生们兴味盎然,各抒己见,殊途同归。达到了引导,实践,操作三者结合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