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教科处 >>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07 09:10:24|点击数: |发布:33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胡乐意
近几年来,追求心理素质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校也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其中之一。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人格。本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和实施以下几条原则。
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该课程本身而言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在授课过程中,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调整心理状态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明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理论可依,有规律可循,不再觉得这门课是神秘莫测的,而是崇尚它,进而走近它。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我们就注重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性、知识性的东西。如在讲“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专题时,我就讲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让学生明白及时记忆的重要性;也介绍了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罗宾逊设计的闻名世界的S.Q.3R阅读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另外还专门进行一些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发散性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标准规范的心理测试题,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高可信度。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的含义是师生在人格上、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一原则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民主性原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所崇尚的“师道尊严”,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一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会把心窗打开,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这一原则在实施时,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能够相互平等交流、沟通的朋友,要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要轻率地对学生的观点横加评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以集体中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信可亲。比如在上“承受挫折”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谈谈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体验,很多学生谈到刚进高中时,在学习时遇到困难,考试不理想这类挫折体验。这时,我也就从“曾经是一位学生”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经历,向学生指出,这是很多学子都遇到过的困难,只要端正态度、掌握学法,是完全可以跨过这一挫折的。我这么一讲,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使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这一原则要求把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如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的重心是教师讲解,那就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受挫,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活动性原则的贯彻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实现课程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一原则在实施时,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游戏、表演、联想、演讲等。比如小品表演,在讲授“人的性格差异”时,我就通过情景假设“看电影迟到被拒进场”,请同学们想象自己的感受并表演出来,根据表演引导学生分析人的性格类型,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等,课堂效果很好。又如课堂讨论,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讲“如何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先进行小组讨论,每组讨论“受人喜欢的人”的个性特征,然后汇总各组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受人喜欢的人应具备的个性特征,同学们对照分析自己,就会有所启迪。
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课堂活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决定的。因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人格,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实际而展开,因此在教学中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实施与教学效果直接相连。为体现这一原则,教师要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课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课后及时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平时可以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课堂活动时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唱“主角”,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其自身的机会等等。
上述四条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原则,笔者发现,遵循这些原则,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收到应有的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