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07 09:09:56|点击数: |发布:33
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黄静敏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进入新世纪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是完成三大任务的客观要求,经济建设的实质是在现有财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财富,以及由创造财富者使用或享用相应的财富;国防的实质是保护财富,以及那些创造财富、使用财富、享用财富的国民(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国民)。因此,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而且密不可分。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军队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反复教育全党不要忘记经济建设,他说,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保障,就会削弱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全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时,毛泽东一方面考虑一部分军队转向生产,同时又告诫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毛泽东还强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并列为两件大事,从而克服了有些人认为军队只负责卫国守边,民众只管生产建设的片面思想。正是由于毛泽东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使得国防和经济两项建设共同发展,协调前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江泽民领导人都曾明确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国防建设,做到两头都要兼顾。认清国防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和建设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放松。领导干部必须牢固确立既大力发展经济又要重视加强国防建设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要把增强国防观念、忧患意识作为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造就一批懂经济爱国防,有较高驾驭全局能力和才干的领导干部。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中国面临着极为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国所选择的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不会产生侵略别国的因素。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国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中国必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二)、提高领导干部国防观念,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领导干部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的强弱,对于决策中能否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其它各项建设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事关国防建设的大局。为此,必须把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党委理论学习和公务员培训考核内容,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干校开设国防教育课,使党政干部接受国防理论教育,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国家行为,是全民的共同责任,不能仅仅看作是军队的事。军队人大代表就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颁布《战争动员法》,强化全社会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毛泽东也有一句伟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要加强对国民的国防教育,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主轴,国防建设不可丢。比如修建高速公路,有时就得考虑该公路能在战时作飞机跑道。此时就需要有包括军队在内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使承担公路修建单位在设计、施工时,充分考虑战时飞机跑道问题。要建立有效的军民合作机制,让军队和地方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其中,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尤为重要。发生战争时,民众、民船、民车等等如何为战争服务,军民如何联手行动,这都需要在平时逐渐建立一套机制,该演练的要演练,该出台的要出台。临时抱佛脚,必然误事。
(三)加强对经济建设中的国防效益的研究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许是和平时期有了一些年头,或许是经济部门与国防部门分工过于明确;对于绝大多数平民来说,国防建设似乎完全是国家的事情或军人的职责,而忽视了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国防因素;更有甚者,许多国家非军事部门的大小公务员也往往忽略了自己本职工作中同样具有相当的军事要素。显然,这种现状是难以对应险恶多变的国际环境的。
问题在于,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认识,即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活动,除了追求市场经济的种种指标,以及通常所说的社会效益之外,还应当在有条件的时候追求一定程度的国防效益。所谓经济建设中的国防效益,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国防效益,例如为国防建设提供产品或服务;其二是客观的国防效益,例如在城市住宅小区建造地下防空设施;其三是互动的国防效益,例如在某些经济建设工程中吸纳国防科研项目,或者在某些国防建设工程中吸纳民用科研项目,一举二得、一举多得。当然,这仅是粗略的分类,在具体情况里它们常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妨举例说明之。
由于长期水土流失,我国的黄土高原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壕、惨不忍睹,成为该地贫困落后的根源。目前当地的水土保持方法是以修建外环式梯田为主,配以退耕还林(草)等恢复植被措施。实际上,有研究表明更有效的方法是全面修建内环式梯田(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即把支离破碎的土地都封闭成一个个凹地,有雨水时它们的底部将成为一个个微型湖泊,泥沙淤积在底部,久而久之黄土高原将恢复成平缓的地貌景观,而下游的泥沙来源亦可望在短期内降至较低的水平(10年后降至每年2亿吨)。按常规思路上述工作纯粹是一个经济建设项目,其实不然;这是因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若从军事角度来看它们具有一定的国防利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在黄土沟豁中建造军用仓库或其他各类建筑物,当它们被黄土掩埋后,便构成一处处地下建筑群,具有极高的战备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体是南涝北旱,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抑制因素就是缺水。为此,许多人都认识到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一种根本的解决之途。问题在于,目前已提出的二三十种方案都需要修建上千里的人造运河,可谓是陆路南水北调方案;然而从国防角度来说,将北方数亿人的经济发展系于一条千里输水线上,是不太安全的。有鉴于此,曾有专家提出开展引风送雨工程(亦即大气环流导向工程或气象水利工程)研究,例如在巴颜客拉山脉的适当地点开挖新的水汽通道,把来自孟加拉湾和我国南海的水汽更多地引导至黄河上游地区,从而为西北地区和北方大地送去更充沛的降雨。这种方法又可称为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它不需要建造有形的人工运河,因此不怕空中打击或地震滑坡;与此同时,在开挖水汽通道时,还涉及到众多高新科技领域,而这又可以与相应的军事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有关方面有必要趁机修建一批军事旅游景点项目,平时可普及国防知识,战时则可迅速转化成伪装的军事目标(没有多少回收利用价值的报废汽车、拖拉机、工业设备,都可改装成伪装的军事目标,并安置在适当的地点)。此外,在荒山绿化的过程中,也应当有目的地搞一些伪装的军事目标景点,可充分利用藤蔓类植物“长成”坦克、装甲车、大炮的外形外貌(内设骨架结构),从而构成疑兵之阵(诸葛亮的八阵图即疑兵之阵)。在战争时期,发电、配电、变电、输电设施往往是敌方首选的打击目标,而保护它们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现在就应当加大力度研制地下的发电输电技术和设备,以及灵活快速的强险抢修技术和应变能力。
(四)、质量建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进一步加深,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世界全局的影响明显减弱。
但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仍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冷战思维及其影响还有一定市场,扩大军事集团、强化军事同盟给国际安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国与国之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仍待解决;恐怖活动、武器扩散、走私贩毒、环境污染、难民潮等跨国问题,也给国际安全造成了新的威胁。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世界多数国家在注重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解决争端的同时,仍把军事手段以及加强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一场以发展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场变革发展迅猛,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体制编制、作战训练及军事理论等方面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适应新的形势并争取自身优势,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普遍压缩军备规模,更加注重质量建军。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