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教科处 >>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中学思政课开展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研究与探索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07 09:07:40|点击数: |发布:33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其学习成绩,更关系到能否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品质心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据统计:中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占心理问题中的25.4%-27.1%,其中心理品质问题占30.3%-34%。开展心理品质教育的确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想方设法以品质为中心,心理为裁体,创新为指导,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政课的教学之中。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做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1、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启人,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课堂氛围
心理品质教育是融心理品质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为一体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促成学生情感升华,提高思想境界,经过生活的磨练而内化为人的秉性,成为人的内在素质,情景体验、情感升华和情操培养存在着递进联系。我们在《面对挫折》这一节教学内容中是这样具体操作的:
情景体验——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展现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使他们受挫折的情景(例如准备得很充分或很重要的一次考试考砸了;被好朋友冤枉了,很可能会失去这位朋友;与父母产生很大矛盾,父母很不理解自己)。让学生切身处地地谈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感受,自己可能产生的行为。
情感升华——让学生对比在挫折面前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行为方法,寻找和认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情操培养——让学生的挫折面前人们应该采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思考最本质最持久发挥作用的因素,并把它作为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正确面对挫折的主攻方向。
2、运用辩论讨论,调动参与意识
教育家期宾塞认为:“在教学中保持青年的欢乐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高中学生精力旺盛,好表现自我,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迅速转变,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优势,且乐于在思维领域、理性领域驰骋。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辩论和群体讨论,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能带给学生的身心愉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高二人生观教学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人都是自私的”主题辩论。准备过程中,学生翻阅资料、搜集例证、准备素材,忙得不亦乐乎。在辩论过程中,唇枪舌剑,异常激烈,并时时牵动“观众”踊跃争取一抒已见的机会。学生用他们的主体精神,为心理品质教育创造着热烈的氛围。在辩题的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放异彩,心理品质教育在相互作用中得到较好的发展。
另外,我们在辩论活动中通过命题的选择到推荐阅读资料,从“观战”到评讲而充分体现,而评讲又使心理品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更高层次。我的评讲内容是:①辩题的二重性;②自私的概念和词性;③“人都是自私的”错在何处;④社会中有不自私而大公无私的人;⑤西方学都对“个人主义”也有持批判态度;⑥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⑦我们应该怎么办?。由此,教师的评讲使参与者有成功感,观战者有身临思维激战的喜悦感,全体学生有接受到了知识和品德熏陶的满足感,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教学质量亦明显提高。
另外,我们还经常开展课堂讨论。如:“市场经济讲公正、关爱、宽恕吗?”,“女生越大越不如男生”,“集体主义道德与个人的合法利益是否对立或矛盾”,“心理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地位是什么”……我们观察到,凡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就表现出热忱和积极性;凡是进行讨论和辩论,课堂就呈现出热烈的学习气氛,而师生也就共同沐浴在愉快的教学感受之中。
3、注重能力培养,实施调查和模拟
心理品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逐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的本质在于手脑的结合,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处理好这种关系,就能顺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重点中学,许多高中生来自省、市县的各个地方。由于距离家乡较远,许多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了解不深,心理模糊。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发动“我为家乡出点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调查家乡的经济、文化等情况,并针对学生调查的结果,提议他们撰写政治小论文,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力,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增加了热爱家乡的心理,接近了与家乡人民的心理距离,同学们纷纷说:“这一活动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后我们要为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学以致用,理论联系了实际,心理品质教学得到了情感的升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模拟活动,是一种情景教学。通过师生的创造性劳动而设置生动形象的“情景”来增强学生的效果,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形象地学”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抽象地学”。比如:“我要及时丢掉生气”的活动,活动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及时丢掉生气”和“学习适当的宣泄”。设下情景:一个孩子接连遇到几件不愉快的事情,最后为很小的事情向妈妈大发脾气。然后,全班作分析:你以前有没有过这样的事情?结果,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时,我们一句话点拨,学生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积压了不愉快的情绪,就容易发脾气。然后,让学生分析,你以前生气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把学生的做法列在黑板上。结果学生发现,生气的时候,各人的做法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伤害别人,一种是伤害自己,还有一种是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仍能出气解恨。我们告诉学生:愤怒和生气都是人的正常情绪,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要学会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的方法宣泄。然后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角色扮演,学习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办法宣泄。由于该活动接近于符合科学的程序,对学生而言,这种特别的新颖性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品质和心理上的新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是与非、守法与违法分辨得更清楚,心理品质能力也得到明显的发展。
心理品质教育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4、当先生、演小品,发扬主体精神。
心理品质教育的有些理论理论性特别强,学生对理论的感知、认识、理解和掌握,总是要通过自己思维的内部语言来化解,最后又用思维的外部语言回归到书本理论上去。因此,给学生讲授一些理论课,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增加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同龄人以相似的思维和心理方式进行思维活动,从而使书本知识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我们在讲授“精神贡献与物质贡献的关系”一课时,一位教师事后总结到:“刚开始,我也认为物质贡献是主要的,精神贡献可有可无,经过查资料、找例子,才逐渐认识到精神贡献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又想到,许多同学也和我们抱有同样看法,所以要说服他们,需要有充分的例子。于是我们又仔细考虑了筛选出来的例子,不足以证明观点的,都剔掉。”“小先生”的教学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一定要准备典型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品质发生一定的转变。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重视选择个案进行教学,这既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