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教科处 >>教育科研 >>教师论文

历史人物教学的几点创新尝试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9-11-07 09:07:09|点击数: |发布:33

现代课堂教学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他各种心理品质、健全个性的发展过程。在新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中这样明确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历史是由过去了的活生生的人的行动所组成的,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所好所恶,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为后人提供丰富的素材,也为后人提供道德、情操、修养的借鉴。所以说,通过历史人物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现实的历史人物教学中却是另一副情境,书上讲了那么多的人物,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更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原因之一,教材在处理历史人物时不够全面,政治意识过了头。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以政治人物为主,叙述人物的活动时,以政治活动为主。
原因之二,教材在探讨历史人物活动时,有程式化的倾向,即往往是几件重大的事件,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很少涉及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个人的心理品质。这样很难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某个历史人物,而在思想上不能认同,又怎么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呢?
原因之三,教师在教学时死扣教材,以本为本,不从发展学生的心理入手。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应该怎么办呢?
一、让学生试着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智能教育和认识教育。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当然首先要去认识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该人物的重大举措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历史人物的每一个举动的背后,其实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这些内心活动往往是历史人物最生动的一面,是最能反映一个历史人物心理与品质的内容,而且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的地方。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首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如我们在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辛亥革命》这一节教学时,书中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黄花岗72烈士。在此,为了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志士的悲壮举动有进一步的了解,不妨向学生提供《林觉民与妻书》。信中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与革命需要结合起来,将儿女之情与对天下人的爱结合起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多么感人的爱,多么崇高的爱,难道还有比这爱更让人心动的吗?只有在这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历史人物才是可亲的,唯其可亲,才更可敬;只有在这样进行教学时,学生得到的情感才是真实的,唯其真实,才更打动人。
其次,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一门强调史实、尊重客观的严谨的学科。但历史学科并不拒绝让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所谓合情合理的想象,是指想象不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不脱离历史人物的思想范围。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如我们在进行《唐与吐蕃的关系》中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通婚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让学生去体验文成公主进藏时那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有利于全面把握这一历史人物的,而对其这一行动的意义和影响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述《文成公主进藏自白》,学生经过阅读有关的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①告别家乡、父母、亲友以及温暖舒适的生活——深深的依恋感。②对即将面对的那个洪荒空漠的莽原、那个语言不通又桀骜不驯的民族——复杂的恐惧感。③强烈的高原反映,加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深深的思念感。④对松赞干布深深的爱,对苦难又情深义重的人民——深深的责任感。经过这样教学后,学生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文成公主为发展吐蕃经济,加强唐蕃的联系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而又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的女姓。
又如杨贵妃这一历史人物,历代对她的评价,更多的倾向于她是祸水,是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清代史学家赵翼,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是否公平呢?我们不妨让学生去体验杨贵妃的内心世界,模拟杨贵妃口气,写一份《杨贵妃自白》,分析唐由盛转衰的原因不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也许这样更能使一个学生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地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二、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
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能成全某件大事,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环境,即时代的需要;二是历史人物本身的主观因素。而历史人物的主观因素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心理品质,二是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往我们在关注历史人物时更多的是关心其能力,而很少涉及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包括情感、意志、个性意识、气质、性格等。个人心理品质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看,能成全大事的往往是那些意志坚定、性格坚强、遇事冷静的人。增加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历史人物是丰满的,而不是假、大、空式的;增加这方面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多设计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如从个人品质方面分析成吉思汗为什么被推为汗?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材料,得出这样的结论:①青年时代的铁木真备尝艰辛,不止一次大难临头,重重的困境锻炼了铁木真的意志和性格,他遇事机敏而慎重,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②在统一各部的斗争中,帖木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雄才大略,气度恢廓。他善于团结和使用自己的伴当,善于联合盟友去击败自己面临的强敌,善于在失败时保存和恢复力量,在胜利时迅速发展力量,善于在各种情况下维护和提高贵族的权力和尊严。
历史人物教学时,最能够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多年以后,当学生已经淡忘了这个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时,他的熠熠生辉的品质却会永驻人们的心头,而且这些品质也最能对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全面把握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也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其评价过程本身又是一次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总是以一副非常严肃的面孔出现,其功是什么?其过是什么?这样的方式虽然很严谨,但对于一个非从事专业历史研究的高中生来说,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功与过,优点与缺点只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两个基本内容,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却是可以多样的。
据对高中生学习心理的研究,高中生在学习中有求异心理,喜欢尝试新的形式。那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不妨选择几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写小传、写对联、写碑文等。这些形式本身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学生乐于尝试的。而且这些形式也很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小传、对联、碑文的写法可能各不一样,而这正是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
如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利用教材中的无字碑这一插图,叫学生替乾陵无字碑撰写一个碑文,情况可能会比单纯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来得好。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只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明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请你结合有关材料和自己对此事的认识,为乾陵“无字碑”补写一个碑文。
如此设计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首先学生会兴趣盎然,只有当学生有兴趣他才会认真地做这件事;其次让学生学会思索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再次让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发展其它方面的能力,最起码的如文学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他的其它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而这不就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吗?
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