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日 制 普 通 高 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审定稿)
2003年2月
目 录
一、课程性质 ……………………………………………………………………… 3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 5
四、课程目标 ……………………………………………………………………… 8
五、课程标准………………………………………………………………………9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9
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12
选修二 多媒体技术应用………………………………………………………15
选修三 网络技术应用…………………………………………………………17
选修四 数据管理技术…………………………………………………………19
选修五 人工智能初步 ………………………………………………………… 21
六、实施建议 ………………………………………………………………………24
教学建议……………………………………………………………………… 24
评价建议……………………………………………………………………… 27
教科书编写建议 …………………………………………………………………31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33
七、案例 ……………………………………………………………………………34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