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6-11-02 19:21:06|点击数: |发布:33
普通高中教育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塑造和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因此,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繁荣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最近省教育厅正式印发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高中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在此,就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情况向社会各界和家长作以说明,以期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配合。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问:我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什么样的背景?
答:大家都知道,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自1949年以来,我国正式颁布实行的有关高中的教学计划主要有9次,这次是第10次课程改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为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满足了当时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知识体系相对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行的高中课程体系还存在着许多明显不足: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不能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课程实施中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应试倾向严重,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管理方式过度集中,过分统一,不能适应地方和学校以及学生多样化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尤其是强烈的应试倾向造成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中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改革应试教育弊端,把教育的核心放到人的素质发展上来,推进素质教育。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在我国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倍受社会关注。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2001年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五年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教育部适时启动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份率先进入普通高中改革实验。2005年江苏省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近段时间以来,教育部在进行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方式作了较大调整,最后确定浙江、福建、辽宁、安徽四省和天津于2006年进入全国普通高中课程实验。至此,整个华东地区除江西省以外,全部进入高中课程改革。
问:目前,我省的高中教育总体形势良好,高中和大学入学率在全国来讲都很高。能谈谈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必要性吗?
答: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到2004年我省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省区,2005年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1%。二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1999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数量从1998年32所增加到7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从11.35万人增加到65.13万人,普通高校录取率从35%提高到7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96%提高到34%,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位。近段时期以来,我省先后适时采取创建“教育强县”、积极推进“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举措,全省城乡中小学的硬件、软件均有了较大的改善,为我省进行课程改革创造打下了基础。
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告诉我们既要关注教育的数量更要关注教育的质量即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发展。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后,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是高中教育发展的重点。我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在以下四点:一是高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高中教育必须从精英主义的教育向全民普及的、大众教育转变,必须把过去划一的教育变成可选择的教育。在办学观念上,必须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选择性。二是高中教育的任务必须改变,必须改变高中教育只为“升学、就业”服务的功能,突出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把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当作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把高中教育的任务定位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这也是与世界高中教育的追求相一致的。三是高中教育的内容必须改变。高中教育必须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要把作为一个负责的、批判的、清醒的公民所具有的知识和能促进人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知识放到高中教育内容中来。四是高中教育工作的价值认识。高中教育关注的目标不能只是培养“高分低能”的未来人才。我们必须能清楚地认识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什么(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要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实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形成方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变化
问:与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相比,普通高中新课程有哪些变化?
答: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往几次教学改革有明显的区别。他不仅仅是一次教材的更新,更准确地说,是学校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就像有的教育专家说的,是“学校文化的重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学校课程管理体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力度是历次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相比,情况更复杂,专业性更强,涉及面更广、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
我省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与现行课程体系相比,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体系向素质教育体系转变,具体有以下六方面的变化: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结构的转变。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新课程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领域下面设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共设八大领域,12-14个科目。三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反映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四是课程设置的转变。新增了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三门课程,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课程的可选择性程度大大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占15学分,是所有科目中学分最多的。五是课程实施的变化。新课程更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新课程更强调校本资源建设,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六是课程评价的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七是课程管理方面的变化。新课程实行国家三级课程政策,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规定学生高中三年总学分必须达到144个最低学分方可毕业,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其中至少6个选修Ⅱ学分)。
三、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
问:结合我省目前高中教育实际情况,我省在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应该坚持怎样的基本原则?
答:课程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所以,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充分反映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省目前高中教育的实际,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要坚定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防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实践经验;要加强研究新课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工作,及时总结,为下阶段的实验工作打好基础。
问: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和控制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答:首先是认识方面,新课程要体现使“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本次课程改革一是要在实施好语文、数学等以往就有的课程同时,保证作为“共同基础”的必修课程中新增三个领域课程(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顺利地实施。二是如何确保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满足学生实现“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其关键点就是保障选修课程能按要求让学生选择,并得到学分认定。二是学校应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保证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三是如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建立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着重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