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6-11-02 19:14:20|点击数: |发布:33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活动的方式一般可采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必须完成两至三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其中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等。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并基于合作,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去。
一、目标设定
1、课程目标定位
着眼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程目标内容
(1)态度目标:
①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群体合作的意识;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阔胸怀; ④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⑤追求真理、造益于人类的科学精神;⑥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③动手设计操作、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敢说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方法目标:
① 科学的思维方法;②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实验探索法等);③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二、内容设计
1、课程内容:“研究”是最主要的内容,它包括:①研究方法;②研究过程的体验与感悟;③各种知识的积累。
2、内容载体:研究的课题或项目。
3、内容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按学期划分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在主题范围内自由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要积极倡导以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为主,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广泛自主地进行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具体有:
①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天文地理研究等。
②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③人与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三、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2、师生关系:师生合作,民主平等,学生自主,教师指导,教学相长。
3、学生自主界定:①研究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去完成,但不排斥学校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要接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约束。②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完成研究性学习全过程。
4、教师指导界定:①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②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③指导内容是提供背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或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5、教学的基本模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程序应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来组织。具体的组织形式如下:
四、教学组织
1、指导系统
①学校指导组:
组 长:校长(副校长) 副组长:教务主任(副主任)
组 员: 学科教研组长
②年段指导组:
组 长:年段长
组 员:各班班主任、学科备课组长
③班级指导组:
组 长:班主任
组 员:各个课题组组长、班级课任教师
2、教学组织
(1)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行政班为单位,学生自由结合,注意有共同兴趣,注意特长互补,原则每6~10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学习小组,自选组长,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或校外的专家、教授、研究员等。
(2)教学基本程序
学生:自由结合,自选组长,自选课题(或项目) ,聘任导师,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形成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①班主任是班级研究性学习指导组组长,负责主持,宏观过程指导、成果检查、交流评价等工作。②指导教师负责课题研究指导,支持服务、实施监控、成果学术性评价等工作。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图示的六个阶段和步骤:
“高Χ年级调查研究课程”实施流程图:
第一步: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
第二步: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
第三步:班主任与年段相关学科备课组初审、合并相近题目
第四步:公布初选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
第五步:小组选举组长、共同拟订计划,设计调查方案
第六步: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第七步: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
第八步:形成调查报告,个人、小组总结
第九步:班级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第十步: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第十一步: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第十二步:上交材料、学分
3、教学管理
(1)课时管理:学生三年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应安排3学时,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课内集中安排时间用于交流和指导,高一也可主要用于了解课程内涵、课题设计指导、开题报告评审、资料搜集指导、数据筛选与分析等系列理论讲座,以及中期小结、报告撰写指导、研究成果答辩、总结表彰、成果展示等活动。分散安排可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一般一学期完成一专题。
(2)学生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正式的必修课程,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取得该课程基本学分,其基本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管理:① 有关年段的全体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担任两个以上课题的指导研究工作,针对指导课题按照六个步骤(背景介绍,讨论立题,调查研究,实验探索,撰写报告,交流评价)要求认真自备,写好指导教案。②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提供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及案例分析或指导心得体会,做为评价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依据。③班主任重点抓好本班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总体活动、人员动向,其余每位教师至少重点抓好一个课题或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④采取教师按时到位率、教案、课题组对教师的评价率、课题研究成果奖次和课题研究指导论文相结合的办法评价考核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化水平。
(4)评价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没有统一的考试,更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针对这些特点,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学习评价。基本学分是课程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奖励学分是课程的过程性和成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注重研究过程,注重发展过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有一定的感悟、体验和成果,经评价得基本学分,感悟、体验、成果显著者,依其成果的价值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学分。为了评价管理的科学性,学校设计制定《开题报告评审表》、《研究过程评审表》、《学生个人成绩及学分一览表》、《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评审表》等评价表。
(5)规范管理: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规范,学校设计便于操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表》、《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日记》、《研究性学习活动地点安排表》等,要求: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计划由学生自己制订,一式叁份,一份留课题组,一份交班级指导组(班主任),一份交教务处审报确认。②每次活动小组与个人都要详细填写《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日记》,明确下次任务,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作为参与性评价的重要依据。③注意积累研究所需的各种文字、数据、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这是成果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④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是总结性和成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求文字在2000字左右(可以更多),由学生自己打印,纸张版面A4规格,标题统一用小二号或三号黑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装订成册,一式二份,一份交班级评委组,一份交教务处。⑤每学期课题或项目研究结束,每个课题组要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总评表”表(一式二份),连同课题计划、课程活动记录、研究报告(或论文)、数据、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整理装入“档案袋”,交给班级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⑥班级指导组负责班级各课题(或项目)的评价和交流工作。年段指导组负责年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