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处

新课程

部门主页 >>教科处 >>新课程

宁波市鄞州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6-11-02 19:13:17|点击数: |发布:33

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二、课程内容 
目前我省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统一使用浙教版教材。它由6个课程模块构成,一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
模块类型 模块 要求
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 会考要求(2学分)
选修课程 算法与程序设计 1、 算法与程序设计
2、 多媒体技术应用
(2选1,2学分)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各模块的内容主题如下图所示。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其余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也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各模块教材内容分三个层次叙述:
1. 教材主体:按章、节、小节安排教学内容,其间插有各种图、表。
2. 学习栏目:设有“讨论交流”、“实践探究”、“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问题思考”、“提示”、“练一练”、“阅读材料”、“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等栏目。
3. 学习小结:设有“本章学习”、“本章小结”(内含“学习线路图”)栏目。


三、教材分析
本套全国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初步”(选修)及相应的教师用书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组织高校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界的一线教师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本套实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全面考虑课程结构,明确课程定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有六个模块。应从整体出发来考虑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建构及相互联系,明确课程定位,才能从教材这一领域落实必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选修模块则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的要求。《标准》对六个模块的各自教学要求作了明确的阐述。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考虑了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又顾及后续课程,为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创造条件。
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明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的链接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为主线,说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二)、“实践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贯彻这个精神,教材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设计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总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些奥秘。
这三类活动设置的原则是:“讨论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调查,讨论等达到学习目的;“实践体验”活动则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上机自主获取知识;“综合探究”活动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类活动的开展其目的应不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有益的。
(三)、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的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在各模块中均附有“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表中列出了三类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含有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既有共性要求,也有每项活动的个性要求。成绩的评定可以学生自评,也可以小组互评,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综合评价。教材中给出的是学生自评表,小组和教师的评定表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四)、教材注重“大局观”的引导
教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注重全局性,实质性,根本性的知识之间的链接,而不是只注意具体操作的细节。教材各模块的每一章的小结中都附有“学习线路图”,这张图既可是学习引导图,又可作为一章学完后的总结图。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结图表,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种尝试,“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一开始就引进整个模块内容架构图。可以从三个方面读这张图:一是层次性,由下向上推进,实质上反映了知识间的隶属与拓展的关系;二是连贯性,自左至右推进,局部反映了信息处理的过程;三是全局性,大致可以了解一个模块内容的结构。
(五)、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1、按各地的实际重组教材进行教学。
2、正确运用“阅读材料”、“知识链接”、“提示”、“解题方法图示”。
3、生动的实例、简明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在技术和知识水平上“缩水”。
4、强调教师在教学上的指导和组织作用,把课内外的活动连成一体。

(六)、形式多样的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呈现方式应当服从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章首、章内和章尾分别安排了以下的呈现方式。
1、章首
? 学习要求
? 引言
? 章首图(本章内容示意图)
2、章内
? 教材正文,并插入以下栏目:
? 知识链接(与正文有关的,延伸的知识)
? 问题思考
? 实践探究(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探究)
? 练一练
? 提示
? 阅读材料
3、章尾
? 本章小结(含学习线路图)
? 练习
? 每个模块的结尾均有“学生学业成长记录表”和参考书目。

(七)、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了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