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处

新课程

部门主页 >>教科处 >>新课程

宁波市鄞州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汪纪苗|编辑日期:2006-11-02 19:11:21|点击数: |发布:33

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让高中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全面认识地理环境,正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了“人文与社会”与“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其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独特作用;努力发挥高中地理教师的地理专业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积极探索和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经验。

二、课程内容
目前我省的地理教材统一使用湘版教材。它由10个课程模块构成,三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其中浙江省统一使用选修4个模块。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3个模块组成。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地理1”、“地理2”、“地理3”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7个模块组成。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选修模块之间都没有递进关系而完全是平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即任何一门地理选修模块都可以在高一、高二或者高三开设,这在高中各门学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必修模块主要主题: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到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
地理3:则以区域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他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有一块内容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选修模块主要主题:








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建议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可从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2个地理选修模块,获得4个地理选修学分,建议首先开设地理选修模块4《城乡规划》和地理选修模块6《环境保护》,可安排在高二年级,每周2课时。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可开设地理选修模块3《旅游地理》、地理选修模块5《自然灾害与防治》,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和需求任意选修。

三、教材分析
1、地理新课程版本介绍:
目前全国共有地理教材4个版本,即湘教版、鲁教版、人教版和中图版,其中我省的地理教材统一使用湘版教材。它由10个课程模块构成,三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其中浙江省统一使用选修4个模块。
2、湘教版教材的结构:

3、湘教版教材的特点:
湘教版最主要的特点是:提升地理素养彰显个性发展。高中地理课程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为共同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
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高中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高中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并且,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学生将来无论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同样都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且,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

四、课程设置
1、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年级开设,每周安排3课时。必修模块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个部分组成,要求按Ⅰ、Ⅱ、Ⅲ的顺序开设。
2、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可从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2个地理选修模块,获得4个地理选修学分,建议首先开设地理选修模块4《城乡规划》和地理选修模块6《环境保护》,可安排在高二年级,每周2课时。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可开设地理选修模块3《旅游地理》、地理选修模块5《自然灾害与防治》,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和需求任意选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继续开设地理选修模块1《宇宙与地球》、地理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地理选修模块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使学生能根据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这三个选修模块学习。同时,建议在高二年级安排时间适当补修中国、世界地理相关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开设与学分安排表
年级
科目 高 一 高 二 高 三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地理课程 必修
地理Ⅰ
地理Ⅱ
∕3(3) 必修
地理Ⅱ
地理Ⅲ
∕3(3) 选修ⅠA4
∕2(2) 选修ⅠA6
∕2(2) 选修ⅠB3∕2(2)
选修ⅠB5∕2(2)
选修ⅠC1∕2(2)
选修ⅠC2∕2(2)
选修ⅠC7∕2(2) 高考复习
[说明:表中“选修ⅠA4”表示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必须开设、有志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当选修,并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地理选修模块4,其余类推;“选修ⅠB3”表示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应当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选修的地理选修模块3,其余类推;“选修ⅠC1”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开设地理选修模块1,使学生根据兴趣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自由选修,其余类推;斜杠后的数字表示周课时数,如“∕3”表示每周3课时;括号内的数字为学生修习完成后可获得的学分,如(2)为2学分。]

五、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评价原则:
地理学习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要有统一的、阶段性的评价,如某一模块教学结束之后的测试,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日常性的实时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对学生的特殊表现都应当予以充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