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席英爱 苏彬 李红莉|编辑日期:2010-01-26 08:55:53|点击数: |发布:45
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会遇到来自孩子的不同请求,而这各种各样的请求,父母不可以能全部都应允下来,合理的请求我们完全能够接受下来,可有时候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买一种不符合家庭经济状况的服装、玩具或者其他的东西,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样面对呢?下面我就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与大家探讨一下。
父母是孩子的公关手:
面对的孩子闹食
每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由原来饿了就哭、给东西就吃逐渐发展到有选择地吃东西。其实有些食物孩子根本就不了解,甚至尝都没有尝一口就拒绝了,有些家长就马上改喂另一种食物,在以后的喂食中,父母就不给孩子这种食用。还有的家庭父母要给孩子改一改这种毛病,而爷爷奶奶在一旁提醒父母说孩子不爱吃,其实孩子本想吃,可爷爷奶奶的提醒是在起到了强化孩子对某种食物没有欲望,久而久之这种事物就成了孩子的忌口。
如:一个孩子因太小的时候吃饺子皮而造成了积食,(饺子皮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讲,很容易造成积食。)以后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根本就不给孩子吃饺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孩子本可以接受饺子这种食物,而由于在大人认为孩子不懂事时,每当家中吃饺子时就会给孩子准备另一种饭,逐渐养成了孩子不吃饺子的“毛病。”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孩子真的就对饺子失去了兴趣。
我曾听一个老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该老师不爱吃鸡,家中就很少做鸡吃,偶尔做了她自己不吃,也不给孩子吃,后来孩子长大了也随母亲不吃鸡。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父母生活了这20多年的孩子一直认为鸡不好吃。21岁那年,孩子考上了大学,当孩子放寒假回来,全家大团圆时,奶奶做了好几种“鸡菜”。这时从不吃鸡的孩子却大口大口地吃着鸡,全家人瞠目结舌,向他投去了异样的目光。面对大家的表情,孩子幽默地说:“我被我妈骗了20年了,妈妈不吃鸡,我以为鸡肯定不好吃,所以我从来不吃,可到大学后同学聚会大家都在吃,我试着吃,这一吃不要紧,感到这是一种人间最好的美味,所以我要使劲吃,把前20年的鸡全吃回来。”全家人哄堂大笑。
其实孩子小时候给他任何事物他都愿意接受,没听说刚出生的婴儿不吃什么,只是生活中由于父母或家人有意无意的提示,强化了孩子偏食的习惯。如果母亲用巧妙的方法试着让孩子尝试各种美食就不会造成以上的情形了吧?
二、面对孩子的零花钱
随着孩子的长大,活动范围的扩大,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地强化,从小时候父母买给他们吃,到上小学时,他们要尝试着自己去买自己心仪的东西,他们之中有的对钱的追求越来越高,以致让父母难以达到的标准。
有一年我班从外地转来一位男生,父母均来我们这里晒海带,从他们的穿戴看家境实在是太艰难了,孩子甚至连校服都无钱订,是学校帮他们解决了校服款。平日里学校里举行的活动凡是需要个人交钱的他一概都不参加;每天的午饭,有时是靠同学的接济才能度过,可是有一天这个孩子突然买了四辆四驱车和两个变形金刚,并且中午还买了许多好吃的,分发给同学们吃,玩具放学也不往家拿。当同学向我报告了这件事后,我通知了家长,并让他们管好自己的辛苦钱。可是第二天家长来到学校对我却说:上个星期养殖厂发给他们夫妻500元钱,被孩子拿走了200元。他为了不让我们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还告诉我说:我们家的钱全放到桌子上,孩子爱拿多少就拿多少,孩子爱怎么化就怎么花。我们家长一有钱就让孩子随便去花钱。家长这么一说,老师却找了个无趣
面对孩子,面对家长,老师无奈。其实最大的无奈是家长,他们骄宠这个孩子以后这个孩子怎么办?后来这个孩子上初中后由于父母供不起阔绰儿子的要求,他自己开始到社会上去偷,去向小同学勒索,以供自己的挥霍,结果还被派出所拘留过,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结果。
我还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那年他的母亲打工每天可以挣到20-25元钱,父亲每天有35元的收入,就这么一个低收入家庭,孩子却花钱如流水。有一天他向父母提出,每天要有10元的零花钱,如果不给就不去上学。有一天他母亲只给了他5元钱,并告诉他家里确实再没钱给他时,他还真的不上学了!在上学的路上这个孩子把自行车往路边一放,自己玩去了。多亏遇到出去办事的老师把他领到学校。当老师问他不上学的原因时,男孩大言不惭地说:“我妈妈每天挣20多元,她连10元钱都不给我,我就弄个样给她看看。看谁怕谁!”你看这个孩子,不但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而且还不择手段地向父母索要,更谈不上尊敬父母了。后来这个孩子上初中后更是到处偷窃,现在无奈的母亲给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每天带着孩子回老家了。
其实孩子有许许多多的要求,我们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一要进行冷处理,面对还的无理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
特别是孩子第一次提出的要求,如果是无理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坚决拒绝,反之,你就会成为孩子的俘虏,结果局面无法控制。
三、母子的密码之战
当孩子2-3岁之间时,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求知欲也很旺盛。每当看到新事物时,他们都愿意尝试,这时父母一定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去尝试以达到让孩子早一点尝试成功的喜悦,促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敢于探索、勇于尝试、热爱学习的人。但是生活当中我们做父母的有时怕麻烦或者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成功,而导致一个个天才的夭折。
几年前,超市刚刚在我们县城开张,我们知道当时的超市都配有带密码的储物箱,有一天我带着孩子去逛超市,当我们购物完毕准备取东西走时,旁边的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母子二人要从储物箱中取东西走人,而他的孩子要求他自己来输入密码,但苦于孩子个子太矮自己够不着,就闹着要妈妈抱着开箱。当妈妈毫不情愿地抱着孩子忙活了好半天也没有把存物箱打开,这时我看到妈妈抱孩子也确实有点累了,她就边呵斥孩子笨边夺下孩子手中的密码条,把孩子放到地上,也不管孩子的哭闹,自己快速地按下密码把箱子打开取出里面的东西,拖着孩子要离开超市。这时小男孩见妈妈把东西拿出来了,他边哭边喊边在地上打起滚来,要求妈妈让他来开储物箱,结果引来不少人围观。母亲这时可能觉得脸上无光,就不顾孩子的哭闹一手拿着东西一手夹起躺在地上哭闹的孩子朝门外冲去。刚走出超市门口母亲就恶狠狠地把孩子摔在地,边打边教训孩子,后来在众人地劝说下这才拉起哭闹的孩子连拖带拉地走远了。
围观的人见走远的母子有的人在叹气,有的人在摇头,有的人在指责孩子闹人,有的人指责母亲对孩子太凶……其实,这件事就不应该发生。孩子要求自己去开密码箱是一种对外界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当孩子尝试没有成功时,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成功,在上面的事例中,母亲完全可以和孩子共同来完成这件事。可以母亲读密码数字,孩子按密码;也可家长拿着孩子的小手两人一同去完成这个过程。如果孩子坚持要自己完成,可以让孩子再尝试一下。顺利的让孩子的好奇转变为求知欲,这样孩子不仅能品尝到掌握这项技术的喜悦,也有可能成为他在伙伴中骄傲的资本,这样他的求知欲望会越来越高,孩子的本领会越来越多,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我觉得上面故事中的孩子本无错,是他的母亲没有处理好这些事情,没有让孩子的好奇转变为求知欲,更没有让孩子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还使孩子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经历了这个过程后也许这个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去尝试开启储物箱,甚至不再去探索其他新事物!
在孩子1.5岁-3岁的时期,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需要与倾向。我们仍旧以上面的事例来分析,孩子在请求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的主流话题是:“让我来做”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自主,期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孩子期望自己去开启密码箱。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孩子的关注,允许孩子自由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同,以帮助他们自信心的形成。这不仅对孩子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孩子由于好奇而产生的各种需求父母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完成的时候,孩子就会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孩子会在不断的自我承认中健康的发展自己的自信;反之,如果面对孩子的请求,家长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孩子的一切活动,时间久了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把探索和阻挠、呵斥联结起来,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甚至自身产生羞怯感,影响身心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故事是说有一个雕塑家叫Pygmalion,有一天这个Pygmalion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塑像,塑像完成后他自己也被这个作品迷住了。Pygmalion情不自禁爱上了这个塑像,只可惜少女是个塑像。但是Pygmalion并不放弃,始终爱着这个少女,并期待有一天这个少女能够成为有生命、真实的人。终于Pygmalion的愿望实现了,雕塑真的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真实的人。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提出并验证。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 “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