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林进强|编辑日期:2010-01-24 08:45:50|点击数: |发布:45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学习马虎、作业拖拉;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的学生作息无规律、学习无计划;有的学生学习不爱动脑,依
“无岁成习,六十亦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得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通过“加强训练”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习惯的培养中,如果只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不让他们付诸行动,那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加强训练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抓住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上都得到充分练习。从预习到听课,从作业到阅读,从复习到考试,都必须加强训练。有些环节在学校里不能监督,就应和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如课前预习,完成家庭作业,课外阅读等,保证训练的一体性和一致性。
在加强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要特别注意严格要求。习惯形成之后,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是自动化的,但形成习惯的过程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生难免会有些松懈或放弃。作为教师,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从严要求,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不能前松后紧或过于宽容,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给予指正、批评。如要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时,就要经常检查,反复督促。教师可以提早一些时间到教室去,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抽查学生的备课情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铭记于心。第二:要循序渐进。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此,教师可以把习惯的养成分为几个阶段和步骤,以便逐渐增加,逐渐养成。绝大部分的学习习惯是不能一步到位的,要注意每一小步骤熟练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不宜太快,步伐也不宜太大。
二、通过“规范化”的约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规范。为了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中学习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到有关学习习惯的有:“十、按时作息。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不能到校的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十一、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些规范是小学生起码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同时,这些规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笼统的,它是一种方向和目标,而并不是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措施。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化、明确化和具体化。如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怎样达到这些目标,分几个阶段进行等。
规范除了要明确具体化之外,还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作为保证。奖励是一种正强化,惩罚是一种负强化。它们能使学生清醒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范,形成良好习惯。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要惩罚。奖励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口头表扬,物质表扬,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给家长报喜等等。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奖励的方式要有所不同,关键是要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惩罚的方式也有多种,包括口头批评、通报批评、记过、劝退、罚款等等,关键是要学生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三、对学生的习惯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
在训练过程中,在执行规范的时候,都涉及到评价。评价本身是一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评价得当,对习惯的形成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评价得不当,会使学生有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正确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有感情倾向,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都要一样,如实评价。其次,评价要及时。评价是一种反馈,反馈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有良好的习惯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发现有不良习惯的苗头,要及时给予提醒和制止。
四、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让习惯行为得到潜移默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指出:“务必接受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训,无论每日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看护人的行动的榜样。”榜样示范法具有潜移默化、激励调节的作用,它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树立一些学习上的榜样。这些榜样,可以是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人。树立榜样时不能把榜样拔得太高,十全十美的榜样会使学生敬而远之;而应该真实、可信、亲切,使学生感到这个榜样是可学的。另外,榜样的树立要有针对性。学生心目中往往都有自己的偶像,年龄、性别不同,偶像也有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偶像要事先了解清楚。如果偶像能成为学习上的榜样,二者统一,则效果最佳;如果不一致甚至存在矛盾,教师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干涉或贬低学生的偶像,而应该因势利导,逐步转化。如一位老师发现他的一个学生把头发染成了黄色,便问学生:“你为什么染头发?”学生回答;“因为我的偶像刘德华也染发,我向他学习。”老师听了,并没有责备他,而因势利导:“刘德华是社会上的成年人,染头发当然可以;而你却是一个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不能染头发。你这样留着长发,染得黄黄的,不男不女的,不但违反了学校的纪律,而且也损坏了你的偶像刘德华的形象,你说,是吗?”学生听了,惭愧地低下头,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现在就去理发,以后再也不留长发不染头发了!”
同时,作为老师,自己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而教师尤甚。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父母的说教置之不理,而对教师的话奉若神明。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模范。
五、利用“集体熏陶法”陶冶学生的习惯行为。
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既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约束。对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集体,对培养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习惯是集体规范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借助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越来
综上所述,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综合运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