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要军|编辑日期:2009-12-06 10:09:53|点击数: |发布:32
这些年,针对教育体制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改革,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新措施,从过去一直强调的“减负”到现在试行的京剧进课堂,这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形式,而这些层出不穷的形式其实都没有涉及到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应该反思和改进的内容。
以中小学生减负为例。减负令发出后,以前许多学生堂而皇之的补课是不敢大张旗鼓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名目繁多的辅导和一些所谓的“课外活动”。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前些天,我的一个同事去接她三年级的女儿放学,十几斤的书包背得一个大人都觉得累,更何况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据说,这些书还只是当天上课必须要用的,如果把所有的书和练习册都带到学校去,再加上音乐课要用的乐器等等,恐怕得全家出动才行。
再说说即将在许多省区试行的京剧进课堂。很多教育专家和京剧表演艺术家赞成这一举动,主要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如今的小学升初中是按片区划分的,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小学生应该有时间去学习京剧;二是在“快餐艺术”日盛、京剧国粹渐衰的现如今,京剧进课堂,从娃娃抓起显然不失为振兴国粹的重要的手段;三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增强素质教育的效果。在笔者看来,这三条理由,无论是那一条都与素质教育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更容易压抑孩子的天性。
京剧是国粹,但它更是一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传统艺术,而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上,应该是天分和兴趣占主要因素。有些孩子喜欢京剧,还有许多孩子是不喜欢京剧的。京剧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国粹艺术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的一种变相形式。这对那些喜欢京剧的孩子也许是一种幸福,但对那些对京剧压根不感兴趣的孩子则是漫长的痛苦和煎熬。正如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的负责人所言,做教育加法要有选择性,加与不加,加什么,同时还应该减什么,始终应该本着对孩子负责、不压抑孩子天性的原则进行。如果这个教育加法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即使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它也没有什么实质作用而言,那么宁可选择不做。
其实,如果我们真要在教育体制上做一些变动,不妨问问孩子们,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然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那就应该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填鸭式地被动接受别人强加的东西;既然减负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共同期盼,那么我们做太多的教育加法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和无声的质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