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处

心理辅导

部门主页 >>德育处 >>心理辅导

高考心理辅导之:考试心态不好

来源:邵巧倍|编辑日期:2010-05-20 09:56:45|点击数: |发布:138

一、来访者背景资料:
1学习:重点中学理科班男生,高三下学期,成绩优秀;
2家庭:独生子女,在母亲陪同下前来咨询;
3语言表达:语速很快,表达流畅,领悟能力强
4个性:急躁偏内向
二、来访者自我陈诉:
想在心理咨询师建议下改善考试心态,并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色。
1. 平时学习自己感觉挺好的,但是高中以来考试成绩总是不太稳定,到了高三虽然起伏程度比以前小了,但还是不太稳定(以前:班级2—20名,现在5—12名);自己在考试时想了很多具体办法,但还是没有进展;(关键词:不稳定、具体方法。)
2. 最近几次考试,发挥特别不理想,成绩都在班级10名左右,自己感觉应该保持在前5名;高考复习只剩下两个月,心里很着急;(关键词:理想成绩、实力)
3. 自己也分析了一下原因,感觉自己在考试时心态不好,粗心大意,而且越考到后来心态越差。但是这些题目凭我的实力放在平时应该都是会做得。说到考试心态不好的表现,好像也说不上来具体的反应,也没有常见的焦虑紧张的症状,只是自己感觉考试时总体“情绪”不太好,如果情绪好些,应该就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成绩。(关键词:平时、具体反应)
三、咨询与分析:
根据有效交流和科学评估,针对该考生的三点陈述内容,做出了如下三个具体分析和三种对心态不良的解读,使该考生自己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 考试策略不符合自然规律导致考试时的疲劳和情绪问题
A.平时采取的策略:
比如“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掌握得不错,生物有些薄弱。所以每次考试都先挑生物题做,再做物理化学;又怕大题目在最后来不及,所以总是先做大题,再做选择填空等小题目。
B.对该策略的讨论:
由于考试过程中人为采用了难——易、薄弱——擅长的策略,考试前段容易出现和积累各种不良情绪,对后段的情绪影响很大,结果导致不仅花在生物上的时间拉长,而且自己擅长的物理化学反而无法在正常的情绪状态下考试,并且因为物理化学分数比例远高于生物,实际上得不偿失。
C.策略调整:
遵循现成的试题安排顺序,从头到尾答题,不人为调整;或者按照擅长—不擅长学科,每门学科从简单—难题型顺序开展考试。尽量减少由于对学科和题型顺序的不合理安排和过分关注导致的时间和情绪上的损失,着重在平时增加对生物学科的投入,而非考试时的“讨巧”。
“心态不好”解读1:由于运用了不适合自己的考试策略,在考试时把过多注意力集中在了薄弱学科的挽救上,再加上随之产生的优势学科上时间减少问题,导致不良情绪增加,不良情绪反过来影响后面的考试。)
2. 自我定位太高导致学习盲区
虽然成绩一直起伏不定,但是该考生只愿意承认考得好时的“实力”,不愿意重视考得不好时的“现状”,一直把自己定位太高,主攻高端知识和难题,忽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再加工,遗留下很多基础的“漏洞”,一旦某次考试考到的漏洞较多时,成绩明显下降,反之,则称为表现“正常”。由于没有客观分析成绩起伏的原因,错误地将很多精力关注在所谓“考试心态”的虚拟调节上,没有对症下药,错过了实际自我提高的机会。
另外,成就动机理论指出,过高的动机水平反而不利于成绩的取得,并不是我们常认为的目标设定越高越好。以图为示如下:
“心态不好”解读2:过高的过于刻板的自我定位,导致该考生在平时一直负重前行,特别是在考前,对于考试成绩的高期待超过自身的真实发挥,每次考试最后就只成了证明自己“失败”的标志,使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屡次失败体验导致在考试情境中习惯性“自我否定”,情绪自然无法转晴。)
3. 平时学习习惯不良导致考试时错误重现,考试后错误归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该考生自己观察发现在平时作业或者练习时就经常容易犯错,并不是考试的时候才会“粗心大意”。只是平时由于时间相对宽裕,情绪更稳定,心态更宽容,所以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为只要考试时“注意”点就可以了。考试时,因为时间有限,题量大,更多情况下的反应是平时习惯的重现,所以根本达不到平时认为的“注意”。
考生非常重视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能力和尊严的主要评价标准,所以一旦犯错,倾向于归因为粗心大意、心态不良等外在的看似可改变的原因,而非习惯等主观的可改变的原因。
“心态不好”解读3:虽然该考生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问题,但是没有主动去挖掘产生情绪的根源,不想着手进行痛苦的改造,只想通过单纯的表面情绪调理手段达到立竿见影的速效,这是高考前“纵容”自己不良学习习惯存在的深层原因。)
四、思考
考试心态是所有高三学生和教师关注的话题,有些考生确实存在考试心态不良的状况,如紧张焦虑到思维中断、情绪失控、行动上无法完成考试甚至出现生理问题;“焦虑”是人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正常防御,焦虑本身不是问题,焦虑过度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有很多考生在“心态不好”、“考试焦虑”的旗帜下,有意或者无意地错过了寻找真实原因和有效改进的机会。所以,请学生和教师谨慎鉴别考试心态是否达到了严重影响考试的程度,防止“贴假冒标签”带来的负性效应,理性客观对待和分析每次考试的成败得失,合理定位自己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也随之出现了对于心理健康的盲目追求完美倾向。心理健康很重要,对于少部分存在个性缺陷、缺少社会支持的人群,心理援助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大部分的正常人群来说,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没有“实质性”影响。甚至很多人经历重大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伴随一生,但最终转化为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世界上不存在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并不是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才可以做得更好!
有时,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反而会让你更加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