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建设一支现代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智慧型的教师群体,对于实现学校走内涵提升的强校之路,实现“名师”造就“名校”的战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鄞州中学在总结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市、区强师会议精神,以“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建学习型教师群体”为总的思路,立足校本,突出特色,加强教师骨干体系建设,重视“名师”培养,建设学习型校园,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校本培训,建设一支现代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智慧型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的新的飞跃。具体措施如下:
一、开展“做学习型教师,建学习型校园”的行动计划
近年来,我校以引导老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的基本思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总结出的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积累-成功”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整体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在学校未来走内涵提升发展之理的办学战略下,学校将积极开展“做学习型教师、建学习型校园”的行动计划。开展这项计划的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根据我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阶段、滚动式地逐步展开,每位教师在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学校也计划每年8月举办教师岗前培训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措施等)与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含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及评估要求等)。在培训模式上,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注重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二)教师的自主学习
所谓教师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校的总体学习要求下,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自主性学习,既提高了师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解决了师训过程中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主要学习内容有:
1.学习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认真学习新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新理念。通过学习培训,逐渐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法。
2.学习与基础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
学校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每位教师提供《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方案》和浙江省新课程第一阶段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课程设置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样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意见》等书,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许多教师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并作读书笔记,写了许多心得与体会,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为教学论文。通过学习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理性的。
3.学习现代教育新技术。
结合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教师们在校现代技术教研组的指导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运用多媒体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4.开展学习《教师新五项基本功》活动。
结合相关教材和新一轮课改的需要,开展“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走进新课程。课程教学是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各备课组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实施意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难度。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和课例研究,把教学实践当作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过程。鼓励教师从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选择问题,开展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和交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08年12月份,学校组织了“校青年教师新课程优质课评比”,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朱云芳、廖旭杲、刘海、何春芬、毛刚飞五位教师被评为市第三届骨干教师,颜军岳、邱展峰、朱彩琴、黄富春、王刚波、俞培明、程军康、沈慧君、任丽娜、史维东、廖旭杲、王仕杰十二位教师被为区骨干教师。在2008年第十届鄞州区教坛新秀评选中颜军岳(语文)、虞丽(化学)岑周杰(物理)、李启区(历史)、曹鸿飞(政治)获区一等奖,并代表鄞州区参加市教坛新秀评比。自学校实施强师工程以来,我校共有3位老师荣获省教坛新秀,市教坛新秀一等奖6人,共有23人荣获市、区各级教坛新秀一等奖。
二、成立学术发展委员会,专家实行专业引领
构建专业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研究主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要求,也是骨干教师培养的必然途径。在课改实验中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它有着相当丰富的实践基础,大量的“课改一线”信息得以汇聚。但是,最终要让教师实现自身的跨越,还得有较高的理论和专业支持。这就需要聘请专家、教授参与课程改革,搭建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平台。我校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了“学术发展委员会”的,聘请特级教师、专家等为研究顾问,参与课改及课题研究。同时,立足校本,整体策划学校教育行动。学校在学术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调整、充实了学校教师队伍,建立了以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全员参加的一支力量较强的学校教师队伍。
三、全面实施《鄞州中学“名师工程”条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开发教师潜能,使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学校更加重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