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继续教育

部门主页 >>教务处 >>继续教育

学研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胡钢军|编辑日期:2009-11-30 08:56:11|点击数: |发布:45

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发展形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提出了“实践——学习——科研——再实践”这样一个校本培训模式,即,以实践为指向,以学习为前提,以科研为核心的教师自我发展与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具体地说,从本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或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总体的办学档次。
本年度的校本培训工作,我校在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研相长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不断发展的完善校本培训工作。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建设“学习型的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式:
一、积极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根据我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阶段、滚动式地逐步展开,每位教师在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及新教材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学校也计划每年8月举办教师岗前培训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措施等)与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含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及评估要求等)。在培训模式上,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注重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二、教师的自主学习
所谓教师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学校的总体学习要求下,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自主性学习,既提高了师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解决了师训过程中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主要学习内容有:
1.学习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认真学习新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新理念。通过学习培训,逐渐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法。
2.学习与基础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
学校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每位教师提供《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方案》和浙江省新课程第一阶段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课程设置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样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意见》等书,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许多教师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并作读书笔记,写了许多心得与体会,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为教学论文。通过学习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理性的。
3.学习现代教育新技术。
结合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教师们在校现代技术教研组的指导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运用多媒体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4.开展学习《教师新五项基本功》活动。
结合相关教材和新一轮课改的需要,开展“教师新五项基本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走进新课程。课程教学是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各备课组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实施意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难度。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和课例研究,把教学实践当作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过程。鼓励教师从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选择问题,开展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和交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06年12月份,学校组织了“校青年教师新课程优质课评比”,评出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8人,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做好市第九届各学科教坛新秀的评选的参赛工作,各教研组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化学组廖旭杲老师获得2006年省中小学教坛新秀称号。在2006年浙江省教研系统三项教学评比中,阮亚芬教师的《新文化运动》获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二等奖,郑晓刚老师的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获得高中语文组二等奖。在鄞州区第三批区名教师评比中,我校共有10位老师获此殊荣。
二、教师的互相学习
学校的教师都处于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同样的受教育者,必然会遇到相同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间的互相学习、研讨就成为教师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方式。
1.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不仅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验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又是师徒间互相学习、研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形式在我校已经进行了十几年,通过师徒结对活动,让青年教师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技能,尽快地适应教学实践需要;同时,也让经验教师和优秀教师借助于结对形式,向各级各类名牌教师发展。
2.听课评课活动
听课评课活动是我校校本培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听课评课小组,分成文、理两个小组,由各学科有经验的教师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学科教师中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目前这一活动成为推动学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
3.教师论坛
从2000年起,学校开设了“教师论坛”。到目前为止,各教研组均有多位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开设了讲座,主要内容有“教育教学思想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研讨”“教学管理研讨”,等。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对主讲教师是一次学习与总结的机会;对听讲的教师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4.教研组例会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学习的基层单位。学校要求,教研组例会不仅仅是解决教学琐事,更应该关注教学问题的研究、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研组的活动,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教师教学的行动研究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断总结,写出各种教学后记或心得。
5.班主任例会
班主任例会是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机构。学校提出,班主任例会不仅要解决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也要学习德育理论,开展教育理论研究,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备课组例会
每二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确定二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探讨课堂教育、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要求活动有序化,正常化。
三、聘请专家指导
中学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际工作,教学理论水平相当有限,而且对某些教学现象司空见惯,往往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聘请专家指导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校主要有两种方式:
1.请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或讲座
近年来,我校先后聘请了多位专家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或学术讲座,其中大多数是大学教授、教研机构工作人员、中学特级教师。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切身感受,开设了涉及师德修养,教育科研方法、教科研的前沿问题等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