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教学改革

部门主页 >>教务处 >>教学改革

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

来源:|编辑日期:2010-09-13 10:37:00|点击数: |发布:45

探究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可是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学不太可能实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这倒不是教师们觉得自主探究不好,而是感到真正实行起来有种种困难。让我们来分析一个教学案例,看看在具体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困难在阻碍我们?

一、为什么我要讲个不停?

案例:李老师是一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他的历史课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听的,在公开课上也能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新课程推进以后,初一历史有一节探究讨论课《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学生的讨论才开始,就被他打断了,然后,他从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讲到变法的艰难,最讲到变法的成功与商鞅被处死,足足用了30分钟,还剩5分钟,他要求学生再讨论,可是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下课以后,李老师也知道,作为一节探究讨论课,是失败了。笔者问他:“为什么教师要讲个不停?”他的理由是:

第一, 讨论中出现了错误,特别是史实错误,比如商鞅变法的原因主要从秦国希望更加强大来讲,不能说商鞅与秦孝公有缘分。与其学生接受错误的史实,不如我把正确的讲给他们听;

第二, 学生毕竟知识有限,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讨论,没有历史知识作基础,简直就在瞎说,这样的讨论对历史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还得靠教师来纠正,不如开始就给他们正确的知识。

李老师提出的两点理由很有代表性,此外,教师们还有另外一些看法,如:“学生缺乏自学的能力,很多人连课本都看不懂,要是给他们看史料探究问题,他们怎么看得懂呢?”、“教学进度是按计划进行的,讨论很费时间,进度就会受影响。”、“探究或讨论时,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必须开发课程资源,可是,这又是个系统工程,一个教师怎么能够完成呢?”、“现在还不清楚考试改革将如何进?这样的探究有效果么?”反正教师们可以提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探究学习实施很艰难,说明当前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探究的条件。

应该说,教师的理由都是客观事实。但是,总的来看,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站在传统教学理论的立场上的。教师们本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又经过亲身实践,感觉到以灌输法为主的讲授模式在现实教学中确实有效,不过,这个有效指的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学生智能与品德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教师的那些看法,又该如何解决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呢?

二、探究学习实施中六点疑虑的分析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的独立。接受学习当然是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当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提倡的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取代接受学习,而是对接受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这种补充不仅仅是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端,有时甚至是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加以融合。但是,现在接受学习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而探究学习却寸步难行,不解决教师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究学习依然是一句空话。

第一, 关于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关于科学探究中的错误,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有过深刻的思考。他对爱因斯坦的理论突破了牛顿的理论深感震惊,然而,他更注重的是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爱因斯坦毫不含糊地宣布:如果他的理论在某些检验中遭到失败,那么他认为广义相对论是站不住脚的。由此,波普尔得出结论,他在自传《无穷的探索》中写到:“如果有人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那么他就应该像爱因斯坦所做的那样回答这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我会承认我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换言之,我会承认哪些可设想的事实是对我的理论的反驳或否证?” 亨利·华德·毕却在《智慧的锦囊》也说:“是失败使骨头坚硬;是失败化软骨为肌肉;是失败使人不可征服。”而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的一句话则更耐人寻味。他说:“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的方法是什么。”

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第二, 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李老师的感受是真实的,他的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第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高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中学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第四, 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也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能力发展系列目标,确定各年级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基础标准,而不是由各科教师零敲碎打,各自为政。这样,所有的学科通力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第五,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目前也有很多教育软件公司,参与探究学习的网络资源开发。杭州博世网络的《新课标资源库》、清华同方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