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教学改革

部门主页 >>教务处 >>教学改革

对素质教育判断标准的理性思考

来源:胡钢军|编辑日期:2009-11-07 11:02:01|点击数: |发布:31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它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并需要扎扎实实实践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判断素质教育的标准以及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等进行认真探讨。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搞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搞不清楚,我们的实践将是盲目的实践,事实上前几年有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以及因对素质教育认识偏见而导致实施素质教育出现的行为偏差已给了我们相当深刻的教训。因此,全面正确的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性的第一步。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上把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根本宗旨、重点培养目标讲得非常清楚,根据以上表述,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第二,各级各类学校(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都要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方位,覆盖所有层次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即培养学生终身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倡导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倾向。第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尖子生的“淘汰教育”,真正做到“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第三,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第四,要改变过去那种素质教育仅仅是基础教育或是学校教育任务的观念,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终身,落实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和层次。第五,实施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必须有得力措施与之相互配套实施,否则由于国情、民情和条件所限,就会形成“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两张皮现象。只有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才能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大的客观环境。比如当前推行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减负措施,高校扩招,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高考内容及导向的改革,民办学校的兴办,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国家创新体系的初步建立等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有力的保证。

二、关于素质教育的判断标准

关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少,争论也不少,如烟台模式,汨罗模式,上海模式等,其争论的焦点是哪些是素质教育,哪些是应试教育。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争论都是在浅层次、细节上和具体的手段上进行的争论,如统考、百分制、第级制、作业、活动课、特长班等等,这也颇像当年人们争论搞现代化建设要不要计划、市场、股票等一样。小平同志后来在南巡讲话中为这些争论划过句号:“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符合这“三个有利于”我们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类似的争论,即姓“素”(素质教育)还是姓“应”(应试教育)的问题,由于我们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没有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使得我们在一些具体手段上绕圈子,使得一些手段的变化成了素质教育的所谓模式,导致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成了所谓改革的对象和争论的焦点。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本质)往往会得出许多荒谬的结论,如有的地方取消考试,搞所谓的学中玩,玩中学,这其实与“十年动乱”无两样。因此提出素质教育的判断标准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其判断的标准是看我们的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只要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一切教育方法、手段、都是正确的,都是在实施素质教育。

这“三个有利于”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其中“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学生的一生来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终身探索的习惯、精神和方法,这主要指发展的纵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侧重于现阶段打好基础,构建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起飞平台,这主要指发展的横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主要是对学生个体而言,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必须因材施教,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要求学生,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千人一面,这是很可怕的。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特长得到培养和发扬。现代教育决不允许培养八股文下的范进和孔乙己。以上“三个有利于”就是学生今后人生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由此来看有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合格加特长”是不全面的,缺了可持续发展这根最重要的支柱。可持续发展突出发展的“纵向”,全面发展突出的是“横向”,两者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当然二者联系紧密,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培养教导学生,学生可能只会拷贝知识,模仿技能,将很难有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而实践这一理念,建立崭新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了以上的三个有利于将使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各种教育方法、手段我们就要去做,去实践,去探索。凡是不符合以上三个有利于的就要摒弃、修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与我们的国情、地情相结合,做到既不犯“右”的错误也不出“左”的问题,扎扎实实的推进素质教育。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前些时候由于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理解模糊,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陷入了误区,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正确实施,造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混乱和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很有必要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考试的问题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考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又是相互对立的,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淡化考试,甚至要取消考试。有些地区对考试、抽测等大加讨伐,致使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教师松绑,就是要降低教学要求,以致取消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导致教学随意,管理松驰,一个学段结束后,学生连起码的学习习惯都没有,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造成极严重的后果,引起了社会、家庭的严重不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担忧。

众所周知,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尺度。既然是手段和尺度就无好坏之分,只需要考虑适用即可。世界上没有免检的产品,工作质量要检查、产品质量要检验是天经地义的,没有考试就没有比较,就是新的大锅饭。当前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对人才是有选择的,其中考试就是重要的选择方式之一,如果学生连学习中的考试都无法通过,那么他们将怎样在今后顺利通过市场对他们的种种“考试”呢?应该说现在的考试就是对今后其它人生考试的“模拟”。同时通过考试教师可发现教的问题、学生可发现学的缺陷并及时调整补充。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在考什么、怎样考上下功夫。考试的内容必须改革,应体现素质教育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与培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抛弃死记硬背,抛弃难题怪题,抛弃陈旧知识,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有的科目可采取开卷和半开卷,鼓励学生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不能唯分数,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在考试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因人而异的制定实事求是的培养目标和措施,使考试为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