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

春季防病保健知识讲座

来源:励明海|编辑日期:2009-10-24 08:44:44|点击数: |发布:29

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繁殖迅速,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此外,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飞扬,过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发病。因为在春天到来之时,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其预防方法首先是坚持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其次要讲究卫生,消除病虫害以杜绝病源,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开窗户。第三要记住春捂秋冻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用棉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同时人体皮表疏松,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减弱。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一下子就脱去厚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下面我就近期我市部分学校出现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这三种呼吸道的防治作详细的介绍。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潜伏期末至出疹后,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六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所能力也下降。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发病年龄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d(6~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① 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d。起病急。主要表现: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者;②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③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④科普利克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科普利克斑在起病2~3d,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为0.5~1mm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该斑点逐渐增多,可互相融合,一般在2~3d内消失。② 出疹期:于发热第< 3~4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3~5d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常有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湿性罗音, 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里增多。出疹期约为3~5d >。③ 恢复期:出疹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d。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非典型麻疹: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①轻型麻疹;②重型麻疹(含中毒性麻疹和休克性麻诊);③出血性麻疹;④异型麻疹。
健康教育处方
管理传染源:流行期间,儿童集体机构应加强晨间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暂不接收易感儿入托,做好疫情报告。患者隔离至出疹后,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若曾作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
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无并发症的患儿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内感染。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个月龄初种, 7岁时复种。每次皮下注射0.2ml,各年龄剂量相同。应急接种时最好于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d内若接种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后有低热数日。接种禁忌为妊娠、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病、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被抑制者 (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放射治疗等)。若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主动免疫。凡6周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者,应推迟3个月接种。②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患病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在接触病人后5d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或每次0.25ml/kg)可防止发病。在接触病人6d后注射,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8周。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道。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
流行病学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有脑膜炎表现者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无腮腺肿大的其他器官感染者亦能从唾液和尿中排出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情况: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无免疫力的成人亦可发病。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健康教育处方
如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腹痛和腮腺肿疼等,及时去医院诊治。隔离病人从潜伏期至腮腺肿胀消退为止,一般2-3周。患者注意休息至腮腺肿胀消退一周后,如有并发症,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饮食以半流质为主,避免酸辣食物,要注意少量多次饮水,补充液量不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用淡盐水漱口。
最后我们来讲讲水痘的预防。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同一病毒所引起。水痘是在儿童多见的急性传染病,以轻度的全身症状和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痂疹为其特点。病原体是水痘状疱疹病毒,其在外界生活力弱。存在患儿的血液、疱疹和口腔分泌物中。
流行病学传染源:水痘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传染性很强,接触后的易感者约80%发病,以冬春多见,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21天。前驱期:起病较急,可发热、头痛、咽痛及全身不适,也可有低热,此期多为24小时。发疹期:发热一般不高,1天后躯干、头面部出现红色斑疹及丘疹,数小时就成水泡,疱疹周围红晕,呈椭圆形,常伴痒感,使患儿烦躁不安。数日后干燥结痂,经2周脱落。皮疹有向心分布的特点,躯干多而四肢少。皮疹分批出现,常在同一部位有(丘疹、疱疹、结痂)。皮肤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留疤痕。粘膜如口腔、咽部、外阴等,也常见皮疹。另一特点为头皮也可见各期皮疹。血象检查:白细胞或稍增多。并发症为皮肤疱疹继发感染,其他少见。
治疗与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一般只需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即可,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多饮水,并予易消化的食物。热并较高者可投以退热剂;皮肤瘙痒者可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如异丙嗪、扑尔敏等,并适当补充维生素。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可促使病情恶化,造成死亡,如因其他疾病使用激素后感染水痘者,应尽快减时、停药,或注射丙种球蛋白。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更换床单及柔软的内衣,剪短指甲以免搔抓疱疹引起继发感染。较小儿童可带手套或包以布套。局部可涂以止痒剂,如用冰片的炉甘石洗剂,感染时用磺胺软膏或白九汞膏等。有继发感染时可加用抗菌素。
健康教育处方
健康儿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接触者应隔离检疫 21天。病儿房间注意通风,用具及被服等用紫外线照射或太阳曝晒及煮沸消毒。隔离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如有继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菌素,局部可用大蒜汁、红汞、1%龙胆紫涂抹。剪指甲,防止抓伤,如有痒感可用碳酸氢纳溶液、炉甘石洗剂或碳酸氧化锌涂控。对易感者即在接触后3天内注射较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
同学们,刚刚讲了这么多有关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治知识,其实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四个习惯和三个注意。习惯一、经常洗手;二、不用手挖鼻孔;三、开窗通风;四、主动喝水,盐水漱口。注意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因此,要求我们早上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教室所有的门窗全部打开,还有在外出做操、活动、上课时也要把两边的窗都打开,这点真的很重要,但是据我这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好多班级都不是做的很好,所以请班主任再强调一下,专门落实开窗同学,以后我们将对教室的开窗通风情况进行检查评分。二、要注意休息和营养,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应避免吃油腻生冷之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要注意保暖,特别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增减衣服。三、要尽量少到人员聚集的场所逗留玩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