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委|编辑日期:2021-12-05 21:31:11|点击数: |发布:陈科伟
12月4日是我国第八个宪法日,11.29—12.5是第四个宪法宣传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学习宪法对树立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法治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在团委组织下通过“宪法晨读”与法治宣讲为高中学子埋下一个法律的种子。
11月29日,因天气原因,升旗仪式在室内举行。历史组赵远刚老师为同学们作了题为《行合法权益,做守法公民》的国旗下演讲。赵老师从历史小故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出发强调法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奉法为天,就是法治。他又结合自身案例,用诙谐又实际的语言警示同学们无法,无以言天下;无法,无以成方圆;无法,连鄞州中学校门都出不去。升旗仪式的最后,各班同学在教室里进行了“宪法晨读”,跟着宪法的部分法条,同学们齐声朗读,朗朗书声里宪法入脑入心,一颗小小的法治种子在同学们心里播下。
12月1日,在高二阶梯教室,借着业余党校第三讲的机会,副校长、学校法律顾问朱云方老师以《民法典》为切口为同学们带来一堂主题为“中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的法治课。
朱老师首先从他高一时期看过的印度电影《流浪者》谈起,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他就此拥有了一个梦想: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替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在朱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他追求公平和热爱法律的深情。同时,他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叙说了他对幸福和伟大的定义——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它做成功;伟大就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并把它做成功。
随后,朱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他认为法治素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他以《民法典》第一例为导入,为同学们详细解读了《民法典》。 他介绍了民法典的目录、发展历程、法的分类、民法典的分类。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为民法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民权责任编。中国首部民法典的诞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朱老师又形象生动地使用漫画《小王的一生》为同学们讲解民法典的部分条例,例如“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如同朱老师在课上所说的那样:“青年要有道德素养、文学素养、法律素养、体育素养等等,最重要的是法律素养”。伴随案例的讲解和条例的援引,同学们对于民法典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明白了作为中学生,应当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培养法治意识,进而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共青团员,为祖国未来而更加努力奋斗!
通过“宪法晨读”与法治宣讲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培养了一定法治精神,而法的最终奥义是全民守法与用法,对于同学们而言,法治,需要一生来学习、来践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