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团委 >>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论科学发展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来源:岑斌|编辑日期:2009-11-07 13:55:48|点击数: |发布:27

白显良 卢 波(西南大学党委理论调研组成员 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

【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本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理论核心,以关于发展的崭新理论形态,创造性地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快更好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精髓 理论本质 理论核心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坚持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实际上是思想路线或认识路线的问题。思想路线的实质就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人们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获得真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到发展问题上就形成一定的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而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创新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相继产生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说,“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治党治国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它以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又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发展是党在发展观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任何一种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对于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等,形成了系统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应当如何认识和怎样领导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的、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党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不仅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和第一要务,而且正确认识了“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立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汲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是在发展观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崭新理论形态,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的理论,不同的发展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对科学发展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多棱面的透视和把握。从性质定位来讲,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整体推进的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从本质要求来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从内涵内容来讲,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特征特点来讲,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性、整体协调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从意义价值来讲,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反映了我们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新的时代内涵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三个代表”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点放在“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基点上,充分体现了党爱民、为民、利民的政治本色和植根人民的政治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本质,鲜明地标示了我们党根本的政治立场。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在理论本质与政治立场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反映了党的政治立场和本色。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来看,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根本追求,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始终如一地加以践行。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对党的宗旨的科学概括,都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党的指导理论发展的角度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理论本质和政治立场上一以贯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十分鲜明地凸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本质和植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科学发展观坚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