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岑斌|编辑日期:2009-11-07 13:48:52|点击数: |发布:27
“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系统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 充分明确其理论核心地位
文章作者:课题组 供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点击:322
“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本年度立项重大课题,由院常务副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冷溶主持,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徐崇温、李崇富、高 翔、夏春涛、罗文东、辛向阳、周少来、吕薇洲、黄华德等。预计于2008年6月完成,成果形式为阶段性论文若干、学术资料集2部、专著1部。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
比如,关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比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学术界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对发展实践根本性、全局性的要求。
比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学术界认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同时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回答了怎样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它从根本上坚持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
比如,关于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有学者研究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全部思想成果,把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概括,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 在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要看到,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专题性的,成果形式以论文和理论文章为主,缺乏综合、全面、宏观性的研究成果。为了适应形势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力度。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认识,明确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以及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这是以往学术界研究比较薄弱的地方,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国外研究状况
在拉美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屡遭挫折后,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惟一模式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而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包括政界人士,开始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或肯定。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就是开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又称“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特点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比如,国外一些研究者分析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它是由取得平等、和平、持续的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的”;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础,是从创新和公正中得到极具影响力的实力”。
一些外国学者经过研究还指出,尽管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其具体做法和特征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在所有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国家中,只有印度的规模可以与之竞争。但是像巴西一样,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也开始研究这一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秘密之间的关系。
比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巴西学者认为,中国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宏观、微观调控措施都十分得力,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
比如,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强调要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外国学者看到: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发展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普通人们”。
比如,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稳定和谐的社会。一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能够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在许多拥有同样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只有中国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比如,一些外国学者分析认为,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卷入到与其邻国和其他国家的任何特别激烈的冲突中”。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外国学者尽管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也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中国发展成功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也不了解中国能够做到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能做到的真正原因,即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密所在。而这个也是国内学术界研究较少、涉猎不多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二、课题的研究重点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党中央的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突出,一个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一个是社会矛盾凸显。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发展的不平衡是引起社会矛盾突出的深层次原因,而社会矛盾的突出则是发展不平衡的外在表现。所以,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问题。党中央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现阶段发展中一切问题的关键环节。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我们党还在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外交、党建等方面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根据这些问题和挑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其中,科学发展观处于核心地位。理解十六大以来中央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要从理论上阐述清楚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形成一套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奠基者。列宁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形成的思想,尽管是初步的,但对于后人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毛泽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很多重要观点,也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更为直接的理论来源,是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3.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三个阶段
虽然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的,但其实践基础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证明,每一阶段的发展思想都是与那个阶段的要求相联系的,反映了该阶段的发展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发展思想;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所形成的发展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提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