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团委 >>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来源:岑斌|编辑日期:2009-11-07 13:48:19|点击数: |发布:27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审议通过党章修正 案决议,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08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部署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是符合事物本性和规律的进步,教育作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更要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推行素质教育,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回归本原来看,教育应该是培养美好人格、塑造美好人生的活动,是让人符合本性、符合规律地进步。因此,对教师而,教育是应该是遵行“道”而不是推行“术”,即教育不应该是知识记忆和解题训练,而应该是对学生的赋权、唤醒、解放与自明。因此,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必须调动人的内源动力来促进人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精神的。   相反,应试教育则与科学发展格格不入的一种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不以人为本,把人物化成工具的教育。应试教育见物不见人、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了物;应试教育把办教育等同于搞工业,把革命的对象当成是非生命的物质,把充满个性学生当作流水线上传输来的产品,恰恰忽视了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我们的任务不是控制,而应该是激扬生命与活力。   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又把知识教育降低到“术”的演练层次。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进步,但在应试教育之下,对于广大学生,我们的做法往往是:重学业提升轻人格培养,知识记忆时间太多,对世界的好奇心流失,重乐学的训练轻乐群的培养,重智能的开发轻情商的培养。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可持续地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而全面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下方面:体格——体形、体力、体智(身体技能);心格——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智格——智力水平、技能;行格——仪态、行为。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努力使教学过程变得快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有一段话,或许让我们看到热情对于教或学的作用:“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P310)可持续的教学应该让学生逐渐做到:“求学与读书,要有追求知识的乐趣,要愿意去探索世界的秩序与美感,要时时陶醉于种种神圣的发现,才能学会去敬畏、聆听和进行个人的创造。”(齐宏伟:《学统与道统》)   努力使教学过程做到激情与原则的统一。“教学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但是,现实的教学往往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忽视了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感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冷漠僵死的师生关系,就如有些学生形容的那样:“我们的老师,满脸旧社会,五官总错位,紧急集合相。”二是充斥了无价值的课堂提问——“你把我包里装的是什么猜出来,我就把包里的苹果给你”,“你猜出了我包里装着多少个苹果猜出来,我就把包里装的全部20个苹果都奖励给你”,自己却为贯彻“启发”自得不已。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业绩观。   1、追求正确的教育业绩,必须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在教室里挂一幅对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把培养“拄天大木”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当今社会机会很多,诱惑更多,作为教育人,应当树立“计得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男子汉要做国家的栋梁。当不了国家的栋梁,就要为国家培养栋梁。”   2、追求正确的教育业绩,要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符合人性和规律。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要有思想有理想,要以学生为本,要统筹各种事物和关系,要遵循规律而“不逾矩”。   在学生发展方面,要促进学生体格、心格、智格、行格全面发展,既要提高学业也要培育人格,既要打牢知识基础又要培养对世界的好奇心,既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正常友好地交往,既要开发智能,又要开发情商。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要把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不要把学生培养一个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激扬成为充满创造力的健康而快乐的活生生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