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团委 >>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新课程改革

来源:岑斌|编辑日期:2009-11-07 13:47:34|点击数: |发布:2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发展是基础,个性发展是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方向”的教育原则和“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办学思想。课改的顺利实施,需要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课改,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课程。
一、管理创新,推进新课程全面发展
1、追求精细化管理,塑造精品意识。
学校各部门制定了岗位责任目标,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量化测评,构建了“责任明确、目标到人、定期审评、奖优汰劣、培训换岗”的管理机制。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的局面。
学校在管理人员中推行“树个人品牌形象,创优质服务岗位”的活动。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每一个工作步骤精心设计,每一个工作环节细心运作,每一项工作力争出精品。
2、构建“四方到位、相互监督、共同决策”的人才引进模式,把住进人关。
“四方到位”是指上级主管部门的现场监督,教育专家的考评,学生的认可,学校党委行政的组织协调。在四方到位的情况下,实行统一标准、责任到人、异地制卷、公开考试、外聘专家、学生首评、当场公示、择优录用的办法。
3、实施教师竞聘上岗制,优化资源组合。
学校成立聘任委员会,每年经过岗位设置,人员定编,个人申报,年级拟聘,委员会初聘,校长聘任,直到最后张榜公布。学校呈现人人竞聘、个个争先的局面。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优质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4、制定新课改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达到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初步尝试套餐式的选课模式的目标,学校制定了新课程排课、选课指导、学分认定、综合实践、校本研修、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探索中思考、在实践中完善。
5、加强校园管理。
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管理的好坏是一个学校盛衰优劣的关键。
首先,我们进一步加强行政责任制。学校要求行政干部必须“三有三要求”:有困难的地方有行政干部,有师生的地方有行政干部,有师生的时间有行政干部;要求老师做到的行政干部首先做到;要求老师做好的,行政干部首先做好;要求老师不做的,行政干部带头不做。每天明确两位行政干部值班,要求事无巨细,当好一天管家。
其次是推行封闭管理。针对城区学校的特点,我们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加强了教师的值班工作,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减少了外界对教学秩序的干扰,优化了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管理的质量。
三是落实教学常规。我们设立了教学督查制度。学校行政单周推门听课,集中评课,双周检查教学常规,进行教研教改,听取一线教师意见,解决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学校教学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是优化后勤服务。后勤工作以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为宗旨,我们加强了学生食堂管理,改善了学生生活。对后勤供给、维修等工作实行限时办结,深受师生欢迎。
二、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就能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近几年来建立了“四方一体、反思为主、注重过程”的教师评价体系。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相互评价和行政管理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其中以教师个人反思性自我评价为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的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观。具备四个特征:一是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二是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三是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四是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即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又切合本校实际,有力地推进了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2、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我校以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为契机,引导教师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课中反思要求教师及时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中有精彩的瞬间,也有遗憾的片段,及时的总结反馈,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反思的习惯,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课题研究反思有研究人员反思、课题组反思、课题指导人员反思。研究人员反思要求课题研究不断规范,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和研究指向;课题组反思要求研究群体的力量和智慧进一步整合,在碰撞中形成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指导人员反思,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密切,教育思想形成共识。按照这一要求,学校构建了课题研究网络,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借助专家阶段性诊断、过程性评估、批判性剖析等,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组织观摩课、研究课、阶段性总结,让课题组教师对课题研究计划及状态进行分析反思,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行动、方法及成效更加明晰。
教师个人成长反思主要是通过每年的述职,展示一年的学习培训、实践体验、收获成果、教训总结,达到以反思促发展的目的,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在总结经验中提升理论素养;培养教师从理性层面审视教学过程的意识和习惯,整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自我激励和养成执着追求、积极探索的习惯,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教师在自我反思、尊重同伴、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这是适合教师最实际、最便捷、最有效提高素质的途径。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校本教研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果。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校本教研搭设了教育理论通向教育实践的桥梁,使学校初步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我校在实施校本教研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专业引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专题报告的录像,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聘请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
(2)集中学习。由学校或教研组、备课组确定主题,教研组或备课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实践,力求共同提高。
(3)研修反思。我校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自主评价、自主调控、自主体验、自主完善的办法来提高自己,这是促进教师自主提高的主要方式。同时学校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教研成果报告会,从而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机体。
(4)课例引导。教师针对课例进行学习、研讨、感悟、借鉴,让教师通过课例的讨论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与学生共同成长,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5)课题导向。鼓励教师提出问题,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充实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6)以老带新。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牵线,签订“一帮一导师制”协议书,明确职责,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7)网络交流。校园网定期发布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供教师学习,激励教师上网、看报、读书,收集整理信息,使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能最快地在教师中传播。
4、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现师德提升
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建设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使提高师德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成长需要。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赢得学生的信赖,也才能生成职业的幸福感,不断地强化对教育工作的信念。在师德建设中,我校把工作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1)学习师德规范,坚持依法治教。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求教师爱学生,廉洁从教、依法执教,为人师表。
(2)开展教师“五师”教育工程。一是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二是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岗、爱生、爱校。三是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即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既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即严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即强化为人师表的意识。四是正师风,通过制度规划,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五是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目标培养。
(3)开展师德评价活动。每学期,学校开展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和教师评价教师等师德评价活动,并将此评价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教师竞聘上岗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年评选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激化教师自我塑造师德的热情。
教师专业成长是长期而复杂的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