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团委 >>学生党校与学生团支部 >>制度建设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来源:岑斌|编辑日期:2009-11-07 13:43:36|点击数: |发布:2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高学院服务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征求意见稿)
——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二○○九年四月)

一、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一)安庆接轨长三角要求高职院校提供人才支撑
“十一五”以来,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辐射功能持续增强等因素为我市追赶跨越提供了广阔的外部空间。宁宜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大大拉近了我市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对于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安庆发展分工,加强安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资本注入、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必将为我市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而在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具备后,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就将成为推动我市跨越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具有本土性的我市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要必须要更具针对性,其培养对象要更具有实用性,要面向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
(二)安庆企业、行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安庆工业逐渐形成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但产业集中度较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太小,其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拥有相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场所,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因其具有本土性质,与本地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必须要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为我市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既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为本土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三)安庆新农村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主动参与
安庆是农业大市,2006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许多问题正逐渐显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生产力转化难、项目建设推进难、经济可持续发展难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级各部门去研究解决。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主动参与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同时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真正把我市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地方高职院校拓展发展空间,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一个重大机遇。高职院校只有牢牢地把握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地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抢得发展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安庆教育健康协调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做大做强
长期以来,安庆教育存在着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以及普通教育强、职业教育弱这样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在职业教育中也存在着中等职教较强、高等职教较弱的矛盾,这种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安庆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也成为安庆本土人才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市政府对市属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化重组和重点扶持,如创办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安庆技师学院等,这种结构失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还远不能适应安庆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把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做大做强。
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似、同在加速追赶跨越的角度,我们选择九江来与安庆做一个比较(详见下表)。可以明显看出,我市的高等教育在数量、结构上与兄弟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仅将影响到安庆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更将影响到安庆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竞争力。
表 2008年安庆与九江普通高校相关数据比较表
项 目安庆九江
总人口(万人)610469
学校(所)37
招生(万人)1.012.7
在校生(万人)2.757.74
毕业生(万人)1.432.17
二、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学院现设置7系3部,开设11大科类3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058人。校园占地744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各类图书40万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38个,校外实训基地20个,固定资产总值4.8亿元。在职教职工295人,其中专任教师197人,博士2人,硕士30人,教授1人,副高职称37人,中级职称110人,双师型教师86人。学院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园林园艺实训基地、安徽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安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安庆市旅游局旅游培训基地、安庆市职教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花卉园艺工、化学分析工、数控技术车床工等11个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说,学院经过近6年的建设与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质量逐年提高。但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学院在服务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虽有探索,但做得还很不够。
(一)办学定位不够明
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离不开本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学院在如何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理性上虽然清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但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实际办学时却目标模糊。体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是趋向于高等教育,培养通用型、基础型的人才,而不是趋向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但在人才培养上与本科院校相比劣势明显,造成学院部分专业毕业生市场占有率很低,而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部分专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却又无法得到及时补充。
(二)办学思路不够清
因自身的职业性、技术性,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缺乏吸引力,导致现有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而且,学院在部分专业设置上未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普遍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两种现象并存,未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人才支撑作用。
(三)办学水平不够高
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支结构优化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由于历史原因,学院原有的教师在质量和结构上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经过生产实践就走上了讲台,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课堂讲授很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虽然学院聘请和引进了一批善于实践的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但仍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诸多客观原因,学院在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过少,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四)办学特色不够显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地方性”、“职业性”两个方面,“地方性”就是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但目前,学院专业设置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未形成与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链和专业群。人才培养趋向于理论知识的教授,道德教育和技能培养不够。
三、以服务为宗旨,与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
去年底以来,学院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顶层设计大讨论活动,对学院办学6年来的经验进行总结,重点研讨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战略等问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迎评争优创示范,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活动主题,学院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又认真开展了学习调研活动,分析查找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大讨论、学习调研等活动,全院上下形成了学院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与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的一致认识。下一步,学院必须要在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等方面,把这种认识转化成行动,把这种目标转变为结果。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找准学院办学方向
1、必须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院在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学院与安庆师范学院等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因此,学院的办学方向及具体定位,首要任务是要与本科院校错好位,这既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学院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那么必将影响我市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人才结构的失衡。
2、必须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人才靠经济来支撑,发展经济也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