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

通讯报告

团委 >>学生会 >>通讯报告

琴瑟之间的传承

来源:编辑:校团委; 撰稿:记者团马源|编辑日期:2014-05-08 14:18:37|点击数: |发布:187

5月6日晚上,部分校友、教职工以及业余党校的全体学员在艺术馆聆听了黄耀良先生的讲座。该活动由德国海德堡丝竹茶室、校团委主办。是“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青年一代。

黄耀良先生,字慎之,85岁高龄。现为苏州市文联音乐家协会古琴分会理事、吴门琴社理事、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黄先生虽然年事已高,可依旧手艺精湛,在给同学们带来一场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黄先生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古琴的历史。古琴自西周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曲谱隋朝便有,但只有文字谱。到了唐朝,出现了减字谱,用来描写手的动作。弹奏的手法有散音、按音、泛音。泛音越多,琴声就越好听。古琴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大多失传。改革开放以前,苏州仅三人会弹,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琴馆兴起。然后黄先生给我们介绍了石老师,他擅长吹箫。其他乐器的声音往往会盖过古琴,唯有箫不会,所以,箫就成了古琴最好的朋友。

接下来,黄先生就给一展实力,开始弹奏。第一首是《梅花三弄》。琴声悠悠地响起,将诗意送来。恍惚若置身水墨山水之间,梅花晶莹,立于枝头。游离琴声之间,回忆起往事,如故地重游。梅花瓣悠悠飘落,姿态万千。不知不觉中,曲终。接下来是《忆故人》,琴声欲扬又抑,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深远流长,余音绕梁。而《流水》一曲,描述了流水奔流,汇集于大海的场景,体现了一种包容性。三曲过后,黄先生便与苏州箫界第一人石先生一起,表演了三首琴箫合奏。第一首是《渔樵问答》。时光缓缓流回几百年以前,才高八斗的文人不屑于功名利禄,隐居于山林,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如闲云野鹤般惬意,倚木而歌,对云而吟,追求自然和谐之美,遵从自己的本心。名曲《阳关三叠》则描绘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场景,把对朋友的挽留付诸琴声箫声之间,让人难以忘怀。最后两位先生以《潇湘相会》结束了本次讲座,留给同学们细细品味的余地。

古筝有别于其他乐器,它的美在于不同的人对其深刻的理解,只有放开自己才能发挥古琴真正的韵味。琴棋书画都是如此,在心不在形。对于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好好地去品味,去传承。

黄耀良先生介绍古琴的历史

黄先生倾情演绎《梅花三弄》

观众们仔细聆听

一曲《忆故人》欲扬又抑,如泣如诉

黄先生与石先生琴箫合奏

讲座后同学们与先生交流

合影留念

上一篇:

下一篇: